正文 第38章 中國戲曲起源之謎(1 / 2)

中國戲曲與希臘的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曆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南宋的宋劉塤,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的說法,而所謂“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的國學大師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這種綜合性是世界各國戲劇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國戲曲的綜合性尤其強。

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居形式,有著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它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使中國戲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詞、音樂、美術、表演的美熔鑄為一,用節奏統馭在一個戲裏,達到和諧的統一,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了中國獨有的節奏鮮明的表演藝術。正因為如此,所以中國戲曲的起源之謎一直都是專家學者們頗感興趣的問題。

中國戲曲的起源很早,可以說在上古原始社會的歌舞中就已經萌芽了。關於戲曲的起源與形成的各家學說,曆來眾說紛紜,頗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說法。

1.“古巫、古優說”。王國維曾在《宋元戲曲考》中提出:“古代之巫,實以歌舞為職,以樂神人者也。”又說《楚辭》稱“巫”為“靈”,“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動作者……至於浴蘭沐芳,華衣若英,衣服之麗也;緩節安歌,竽瑟浩倡,歌舞之盛也;乘風載雲之詞,生別新知之語,荒淫之意也。是則靈之為職,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樂神,蓋後世戲劇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他還認為,“古之俳優,但以歌舞及戲謔為事。自漢以後,則間演故事;而合歌舞以演一事者,實始於北齊。顧其事至簡,與其謂之戲,不若謂之舞之為當也。然後世戲劇之源,實自此始。”

2.“印度梵劇說”。近代著名作家許地山在他的《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底點點滴滴》中,從內容和形式上對中國戲曲與印度梵劇進行了比較研究,並得出結論:“中國戲劇變遷的陳跡如果不是因為印度的影響,就可以看做趕巧兩國的情形相符了。”他所提出的論據是,首先,梵劇並不是純正的悲劇,凡事至終要團圓,“團圓主義可以概括梵劇的文心(即內容)……梵劇的表現純在理想方麵,故不能產生真正的悲劇或喜劇。這樣的印度思想,我們的《琵琶記》把它完全代表出來……中國劇本描寫‘全忠全孝’的理想正和梵劇的描寫婆羅門思想一點也不符合現實,一點也不加批評一樣”。其次,梵劇和中國戲曲的取材,都有傳說(傳奇)、創作、雜串。第三,梵劇在情節的發展上,有10項內容即“起首”“努力”“成功底可能”“必然的成功”“所收底效果”以及“種子”“點滴”“陪襯”“意外”“團圓”。許多戲曲(如元雜劇《殺狗勸夫》、《張天師》等)都可以納入這10項內容。最後一點,他認為“梵劇作家對於賓白,不喜純用雅語,又不喜純用俗語,故最優美的語言是雅俗參雜底。這與中國戲劇上所用的語式,雅中有俗,俗中有雅一樣”。此外,許地山還談到梵劇與中國戲曲在演出形式和角色稱謂的相似之處,並據此認為,中國的戲曲是受印度梵劇影響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