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遠洋作戰的需要,美國於1961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該艦標準排水量75700噸,滿載排水量為89600噸,總長335.9米,水線長317米,艦體寬40.5米,吃水10.8米,飛行甲板寬7.68米,航速達35節,編製艦員3100人。可載飛機87架左右,其中包括攜帶核武器和常規武器的攻擊機、戰鬥機、雷達巡邏機和反潛機等。動力為4台蒸汽輪機,約28萬馬力。有8座A2W反應堆,它加一次核燃料可以用13年,能連續航行40萬海裏,相當於繞地球18圈。
“企業”號防禦武器是2座北約“海雀”中程對空導彈發射裝置。探測設備是SPS58型,32型,23型,10型和12型警戒搜索雷達各一部、SPN10、“塔康”導航雷達各一部;NTDS海軍戰術數據係統。
直升機母艦是專門裝載直升機的航空母艦。
1941年8月,美國將一艘名為“埃塞克斯”號的航空母艦改裝成了直升機母艦“硫黃島”號。“硫黃島”號的滿載排水量為18300噸,長180米,能攜帶20─24架中型直升飛機。
美國海軍將這種直升機母艦用於進行兩棲作戰中載運人員和物資。
最早具有核攻擊能力的航空母艦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設計、製造的“中途島”號。這個級的航空母艦目前仍在服役的僅有這一艘。它於1945年9月服役,1957年進行第一次現代化改裝,後來又分別於1970年和1986年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改裝。滿載排水量為67500噸,長306.8米,寬42.7米,吃水10.5米,航速30節,艦員4430人(含航空兵1854人)。
主要武備有:
MK25八聯裝“海麻雀”對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MK15六管20毫米“火神密集陣”近程防禦係統2座;艦載機76架, 其中包括: 48架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10架A─6E“入侵者”攻擊機、4架KA─6D空中加油機、4架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4架E─2C“鷹眼”早期預警機和6架SH─3H“海王”直升機。
該艦已有45年艦齡,進行過數百次海上行動,在大西洋和西太平洋稱雄。1965─1971年越戰期間,該艦多次出動艦載機對越實施轟炸,掩護美國的陸上行動。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該艦被派往波斯灣,參加了海灣戰爭。
世界上最早服役的垂直/短距起落飛機母艦是前蘇聯的“基輔”號航空母艦。該艦1971年初開工建造,1972年12月下水,1975年建成,1976年正式交付海軍使用。滿載排水量38000噸,總長275米,最大寬48米,采用4台蒸汽輪機作主機,總功率16─20萬馬力,最大航速32節.載13架“雅克─36”(鐵匠)垂直短距離起落飛機和19架“卡─25”型直升機。
該艦飛行甲板長185米,位於艦的上層建築前端左側至艦尾左側。飛行甲板表麵覆蓋綠灰色形同瓷磚的敷層保護材料,用以防止垂直/短距起降飛機起飛時的升力和推力發動機燃氣流對飛行甲板的高熱和侵蝕。飛行甲板用黑白線劃分為起飛區和停機區。飛機起飛前,由升降機將飛機提升到飛行甲板上,然後用牽引車將飛機拖到上層建築後麵的停機區。飛機在這裏加油後即滑行到起飛區準備起飛。當垂直起飛到15─20米高度時,懸停片刻後就進入水平飛行。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是美國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共4艘,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現役戰列艦。它們建於二戰期間,均參加了太平洋海區的作戰活動,主要用於對航母的護衛和轟擊兩棲入侵目標。戰後除“密蘇裏”號用作訓練艦外,其餘3艘都封存於船廠。朝鮮戰爭爆發後,4艘艦又再次服役,對朝鮮海岸實施過炮擊。戰爭結束後又全部封存。1981─1988年間,4艘艦進行了一係列現代化改裝後再次加入現役。海灣戰爭中,美軍對伊拉克實施攻擊的第一枚“戰斧”巡航導彈便是從該級艦“威斯康星”號上發射的。
“威斯康星”號滿載排水量57353噸,長270.4米,寬33米,吃水11.6米,航速35節,續航力30節時為5000海裏,15節時為15000海裏,艦員1558名(含海軍陸戰隊員40名)。該艦原有武器為3座MK7三聯裝406毫米火炮,10座MK38雙聯裝127毫米火炮。經改裝後,拆除了4座雙聯裝127毫米火炮6,增設了8座MK141四聯裝“戰斧”巡航導彈發射裝置,4座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和4座MK15六管20毫米“火神密集陣”近程防禦係統。改裝時對尾部的形狀進行了調整,現在可停放4架直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