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戰列艦是德國的“德意誌”號(後為“呂佐夫”號)、“舍爾海軍上將”號和“斯比海軍上將”號3艘軍艦。它們是在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所限製的範圍內於1928─1934年間建造的。滿載排水量為16200噸,航速26節,武器有280毫米火炮6門,150毫米火炮8門,105毫米高射炮6門,小口徑高射炮28門,四管魚雷發射器2座,水上飛機2架。艦員1150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些戰列艦活動於大西洋、印度洋及北極地帶的交通線上。在作戰中均被炸毀或擊傷,失去戰鬥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日軍為了稱霸太平洋,分別於1937年11月和1938年3月開工建造了2艘超級巨形戰列艦。在船台周圍,他們用薄鐵皮、棕櫚繩網遮蔽起來,並遷走船廠附近的居民。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就這樣秘密地誕生了。
“大和”號於1940年8月8日下水,1941年12月16日竣工服役;“武藏”號於1941年10月31日下水,1942年8月5日竣工服役。它們的滿載排水量是73000噸,艦長263米,艦寬38.9米,吃水10.4米,甲板以上的上層建築有13層,全艦有1000多個艙室。艦上共有12台蒸汽鍋爐,由蒸汽輪機帶動4個直徑6米的大型推進器,總功率為11萬千瓦。航速27節。
在“大和”號和“武藏”號戰列艦上,擁有世界上最大口徑的主炮。 三聯裝的460毫米主炮共3座,前麵2座,後麵1座。每座炮塔重2200噸,一發炮彈重1.5噸,最大的射程達41公裏。除主炮外還有各種口徑的副炮147門。為了偵察敵情和觀測、修正主炮射擊的彈著點,艦上還載有6架水上發飛機,由艦上的兩座彈射器彈射起飛。
為了防禦魚雷、水雷和炸彈的攻擊,“大和”號和“武藏”號都有裝甲防護。舷部用5層鋼板防護。最大的厚度達410毫米, 創造了戰列艦裝甲厚度的最高紀錄,底部也用3層鋼板防護,全艦裝甲總重2100噸。即使被一枚魚雷命中,也不會影響戰鬥;同一舷被2枚魚雷命中。仍能保持戰鬥力。正因為如此,“大和”號和“武藏”號成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手中的兩張“王牌”。
1944年10月22日,兩艦從婆羅乃灣錨地出發,準備用優勢炮火壓住美國登陸部隊的編隊。在它們奔襲航行中,被美國航空母艦上的偵察機發現,美國航空母艦上的艦載飛機對這兩艘超級巨艦進行了六次攻擊。“武藏”號被20枚魚雷和17枚炸彈擊中,葬身海底,1023名艦員喪生。“大和”號也帶傷撤回日本本土。1945年4月6日,“大和”號和1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組成編隊,乘夜突入衝繩海麵的美艦集結地,想發揮“大和”號巨炮的威力。但是,美國航空母艦上的艦載飛機共有1700架對日本編隊發動三次攻擊。“大和”號被12枚魚雷和7枚炸彈擊中,大量海水湧入艦體。後來彈藥艙爆炸,這艘超級巨艦終於被大海吞沒。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已擁有製造原子彈的經驗,提出了核裂變產生的熱能是否可用為潛艇推進的能源問題。1946年,以裏科弗為首組織了一個研究發展小組,設計製造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魚”號(亦譯為“鸚鵡螺”號)的反應堆。1953年6月動工,1954年9月入役,1955年1月該艇第一次出海。因此這一天被認為是潛艇建造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魚”號潛艇長98.6米,水下排水量4040噸,水下航速超過20節。這種潛艇比普通常規動力潛艇的速度大一倍多, 而且能長時間在水下航行。續航能力比常規動力潛艇增大近10倍,它可以繞地球數周而不需要添加燃料;它能以90%以上的時間在水下活動,因而大大提高了隱蔽性。
1958年8月,“魚”號從珍珠港出發,在冰下通過北極冰層到達英國。由於美軍認為北極冰層底下是未來核動力戰略導彈潛艇的庇護所,不會遭到空中和冰上反潛兵力的攻擊,是發射導彈的理想區域。因此,急於對這一領域進行探索。
這艘核動力潛艇已於1979年5月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