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經典巡航導彈潛艇(1 / 2)

巡航導彈潛艇又稱為飛航式導彈潛艇,它是運載巡航導彈,並以此作為主要攻擊武器的作戰潛艇。

第一艘巡航導彈試驗潛艇是德國導彈專家布勞恩發明研製的。1939年5月,布勞恩參觀了一個巡航導彈發射靶場後,產生了在潛艇上安裝巡航導彈的念頭。他與靶場的專家們共同研製了一座6具巡航導彈發射裝置,趁“U─ 511”號潛艇進塢大修的機會,安裝到潛艇的甲板上。

試驗準備工作就緒後,“U─511”號潛艇也同時下水。經幾次試驗,共從潛艇上發射了24枚導彈。除首次試驗和以後偶爾出現過控製線路失靈外,其餘試驗都比較順利。試驗結束後,負責這項試驗工作的多恩別格爾少將在給德國海軍部一份報告中寫道:“用巡航導彈裝備起來的潛艇,能夠攻擊作戰國海岸的各種目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V─1”巡航導彈及其技術落到了美國手裏。美國經過分析、研究,立即開始本國巡航導彈的研製工作,並於1947年率先在常規動力潛艇“淡水鱈”號甲板上成功試射了“LTV─2”巡航導彈。同年,又製訂了“天獅星”巡航導彈的研製計劃,其中包括兩種型號:Ⅰ型導彈的巡航速度為0.9馬赫,射程640公裏;Ⅱ型的巡航速度為0.95─2馬赫,射程為1600公裏。兩種導彈均可裝核彈頭。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威力強大的戰略武器。1953年,美國海軍首先用這種導彈改裝了常規潛艇“金槍魚”號和“巴伯羅”號,在其甲板上設置了貯彈筒,內裝兩枚“天獅星─Ⅰ”導彈,成為世界上第一批巡航導彈潛艇。

世界上第一艘布雷潛艇,是俄國製造的“蟹”號布雷潛艇。該潛艇是由俄國工程師M·Ⅱ·納廖托夫設計,在尼古拉耶夫市納瓦利造船廠建造。於1915年7月服役。長52米,寬4.3米,吃水4米,水麵排水量560噸,水下排水量740噸,最大水麵航速12節(22.2公裏/小時),最大水下航速7節(12.9公裏/小時),水麵續航力1900海裏(3518公裏),水下續航力8海裏(150公裏),下潛工作深度50米。武器:艇首魚雷發射管2個,錨雷60個,76毫米炮1門,機槍2挺。艇員50人。潛艇上層建築內有兩個水下航行時布雷用的水雷管道。在黑海艦隊服役期間,於1910─1915年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附近的敵人水區和瓦爾納港水域成功地布設了水雷。1915年7月18日,德國巡洋艦“布魯斯勞”號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附近被“蟹”號布設的水雷炸傷,7個月不能作戰。1919年,“蟹”號被外國武裝幹涉者擊沉在塞瓦斯托波爾水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潛艇的戰鬥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核潛艇的出現,使得潛艇不僅成為一支海上作戰力量,還成為一支具有威懾作用的戰略力量。為了對付潛艇的威脅,獵潛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為了增強獵潛艇的反潛能力,需要在艇上多裝反潛武器和反潛設備。所以,現代獵潛艇排水量有所增加。前蘇聯“格裏沙”級獵潛艇是現代世界上排水量最大,武器較強的一種。這種獵潛艇的滿載排水量為900噸,用2台燃氣輪機作為動力。平時用柴油機巡航,需要加速時,啟動燃氣輪機,總功率為1765萬瓦,航速30節。

在前蘇聯“格裏沙”級獵潛艇上,裝備的反潛武器有反潛魚雷發射管4具,布置在艇體中部兩舷,能發射反潛魚雷。在艇的艏部裝有2座12管反潛火箭發射器,在艇尾甲板上還有大型深水炸彈發射炮和深水炸彈投擲器。除了反潛武器外,還有2座防空導彈發射架,1門57毫米艦炮。前蘇聯的這種獵潛艇,適航性能好,能在較遠的海區執行反潛任務。

第一艘核動力巡洋艦是美國海軍於1962年建成的“班布裏奇”號。

“班布裏奇”號標準排水量7804噸,滿載排水量8592噸;長172.3米,寬17.6米,吃水7.7米;最大航速超過30節;動力裝置為2台齒輪蒸汽輪機,總功率約6萬馬力,雙軸,2台壓水冷卻的D2G核反應堆。

“班布裏奇”號有2座MK10雙聯“小獵犬”導彈和1座MK16“阿斯洛克”反潛火箭八聯裝發射架;2座MK32型三聯裝魚雷發射管,艦上還安裝有2座MK141“魚叉”四聯裝對艦導彈發射裝置、2座“密集陣”20毫米炮近程武器係統、MK36型箔條火箭發射架;有4套MK76型導彈控製係統和1套MK11型武器指揮係統,4部SPG55A型火控雷達,1套NTDS海軍戰術數據係統;艦首裝SQS23聲納。編製407人,可儲導彈80枚,並可載直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