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導彈艇是前蘇聯的“納努契卡”號。也有人稱之為小型導彈艦。
“納努契卡”號在1971年研製成功,艦全長70米,滿載排水量930噸,最大航速32節。艇上裝有2座三聯裝“SS─N─9”型艦艦導彈,1座雙聯裝SA─N─4艦對空導彈。導彈發射管設置於該艇中部舷側;Ⅰ級艇上還裝有一門57毫米平、高兩用炮;Ⅲ級艇上裝有1座76毫米單管兩用全自動火炮,1座30毫米六管全自動炮。
進入70年代以後,西方各國競相發展導彈艇。美國為了支援北約盟國特別是在波羅的海對付前蘇聯的導彈艦艇,與前聯邦德國、意大利海軍共同研製了大型全浸式自控雙水翼導彈艇(即“飛馬座”級)。首製艇於1977年10月服役。艇長40.5米(使用水翼時),44.3米(收起水翼時);滿載排水量240噸,采用噴水推進,用水翼航行時最大速度48節,能在2.6─4米浪高的情況下保持40節航速。艇上裝有2座四聯裝“魚叉”型反艦導彈,1座MK75單管76毫米自動炮,配有較齊全的電子對抗設備和火控係統。它在快速性、適航性、機動性、戰鬥力等方麵目前均居世界領先地位。
采用直升機作為登陸工具,不僅可以擴大登陸點的選擇,使登陸戰不再限製在海岸上,而且可深入到內地,有利於登陸部隊的迅速集中和展開。從50年代初始,許多國家便相繼建造直升機運輸艦。其中,最大的是美國的“硫磺島”級兩棲突擊直升機母艦。
該級艦排水量為18340噸,最大航速20節,係專為兩棲垂直攻擊作戰而設計建造,於1961年服役。它可運載1700名海軍陸戰隊員及其裝備、武器和輜重。動力裝置為單軸式,體積較小,所占空間不大,可騰出較多艙室運輸人員、物資。通長式飛行甲板,寬31.7米,可供4 ─7架直升機同時起降。飛行甲板兩側各有飛機升降機1部通機庫。機庫長70米,可容納20餘架直升機。甲板上裝有“海麻雀”導彈Ⅷ×2、76毫米艦炮4座和密集陣近程武器係統等。
第一艘兩棲船塢運輸艦是美國的“羅利”級艦。1962年建成。
“羅利”級兩棲船塢運輸艦的船體線型是由傳統的船塢登陸艦發展而來,兼具船塢登陸艦、兩棲運輸艦和兩棲貨船的性能。排水量為13900噸,艦長159米,寬25.6米,最大航速21節,裝有6門76毫米艦炮和近程武器係統,可運載1000名海軍陸戰隊員、全部裝備、相應的兩棲攻擊運載工具(1艘通用登陸艇和6艘機械化登陸艇或9艘機械化登陸艇),以及6架運輸直升機。甲板可供2架直升機同時起降。濕船塢為51.2米×15.2米;經精心設計,即使海上風浪很大,登陸艇也能從艦上自由駛出。
當今世界最大的兩棲船塢運輸艦是美國的“奧斯汀”級艦。該級首製艦於1965年12月動工,1970年12月入役。艦長173.8米、寬30.5米,吃水7米;滿載排水量16900噸,噸位大大超過前蘇聯的“羅戈夫”級艦(滿載排水量13000噸)。艦上裝有2座MK33雙76毫米炮,2座MK16型20毫米炮,以及6架艦載直升機,此外,一些該級艦可載930名武裝人員,另一些可載840名武裝人員,但兩者均載有2艘氣墊登陸艇。因而具有運載量大、突擊力強和較強的立體作戰能力等特點。
目前,世界上最現代化、噸位最大的兩棲攻擊艦是美國海軍的“黃蜂”級攻擊艦。該級首製艦於1985年5月動工興建,1989年建成入役。
“黃蜂”級艦集兩棲攻擊艦、兩棲運輸船塢、兩棲貨船等各類兩棲艦的功能於一身。艦體為封閉式,通長甲板,首部平直。該級艦輕載排水量28233噸、滿載排水量40532噸;艦長250米、寬32.3米,吃水8米;艦上裝有2台功率為14萬馬力的蒸汽輪機,最大航速23節。全艦共可搭載30架直升機和6─8架AV─8B“鷂”式垂直/短距起落飛機,或者載20架AV─8B“鷂”式垂直/短距起落飛機和4─8架SH─6B“海鷹”式反潛直升機。艦上的武器裝備主要包括:2座MK25八聯裝北約“海麻雀”導彈發射架、3座MK16型20毫米炮。該級艦的裝載量十分可觀,可載1個加強陸戰營,約1873人以及3艘氣墊登陸艇。
“黃蜂”艦上還設有一個擁有600張床位、6個手術室的醫院。戰時,完全可以起到醫院船的作用。
世界上第一艘改裝型破冰船,是俄國的“派洛特”號,於1864改裝成功。主要用於冰凍期間在喀琅施塔得至奧蘭寧鮑姆航線上航行。
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破冰船,是俄國的“葉爾馬克”號。它是馬卡洛夫海軍上將建議和設計,由英國幫助俄國於1899年建造成功的。主要用於破碎水麵冰層、開辟航道、保障艦船進出冰封港口、錨地,或引導艦船在冰區航行。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葉爾馬克”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