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經典艇艦類型(二)(2 / 2)

岸艦導彈是一種防禦性武器。通常部署在沿海戰略要地,主要任務是控製狹窄海域和海上通道,以摧毀在沿海活動的敵艦船,瓦解敵海上進攻,並和其他部隊一起協調作戰,有效地進行抗兩棲登陸和海上攻擊作戰。

前蘇聯從1960年開始部署岸艦導彈。其最早的岸艦導彈是SSC─2B型“幼鮭”式。該型導彈需要許多支援車輛,且裝備複雜,機動性和發射靈活性都較差,其製導方式為無線電指令雷達末製導,易遭電子幹擾、偵獲和摧毀。這型導彈是一種已過時的岸艦導彈係統。

岸艦導彈的首次實戰發生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阿根廷發射的一枚經過改裝的“飛魚”導彈擊中了正在轟擊斯坦利港的英國“格拉摩根”號驅逐艦。

目前世界新型潛射彈道導彈主要有這三種:美國的“三叉戟”─Ⅱ型、前蘇聯的SS─N─23和法國的M5型。各項性能尤以美國的“三叉戟”─Ⅱ型突出。

“三叉戟”─Ⅱ型導彈彈長13.95米,直徑2.08米,發射重量57噸,其特點一是射程大。其射程達11000─12000公裏,比美國第一代彈道導彈遠6400公裏,射程提高1.4倍;比前蘇聯的SS─N23型遠2100公裏,是射程最遠的潛射彈道導彈。二是精度高,命中精度為90米,而第一代潛射導彈的命中精度是2000─3000米。三是分導彈頭數量達10─14個,每個彈頭15萬噸當量。前蘇聯分彈頭為10─12個。

1984年10月13日,前蘇聯國防部授權塔斯社發表新聞公報稱:“蘇聯已配備了遠程巡航導彈潛艇和戰略轟炸機”。這條消息距美國海軍宣布巡航導彈完成實戰配備僅6個月。據推測,這種巡航導彈就是SS─M─21型導彈,最大射程2960公裏,比美國研製的“戰斧”型巡航導彈還要遠400─500公裏。最大速度為0.7馬赫。

世界上第一艘深潛器是瑞士學者A.皮卡爾領導建造的“FNRS─2”深潛器。它由非耐壓殼體(支撐殼體)和耐壓殼體(內殼)組成。非耐壓殼體裏麵裝有比水輕的汽油,它主要起浮體的作用。深潛器內有壓載水櫃和壓載鐵砂艙;蓄電池和螺旋槳電動機;水下作業用的遙控機械手和樣品收集裝置;照明設備及其他器材。在有舷窗的耐壓殼體內有深潛器的乘員、控製儀表、觀察通訊器材、生活保障係統和科學儀器等。它用排出部分充填物和向壓載水櫃注水的方法下潛,用卸掉壓載鐵砂的方法上浮。

“宙斯盾”係統是美國海軍1963年著手研製,用於提高機動編隊的對空搜索,並進行戰術數據處理的最現代化係統。1983年,該係統最先裝備於“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目前,還準備裝備大批量建造的下一代防空型導彈驅逐艦。它是實用化的最新型的作戰指揮係統。

該係統包括相控陣雷達、計算機處理係統和防空導彈3大部分。其主要特征為:⑴對高速、低空來襲導彈的反應時間極短;⑵計算機能同時跟蹤、分析和計算幾百個空中目標,選取威脅最大的目標預以截擊;⑶可排除氣象、海雜波的幹擾和欺騙等;⑷防空能力可覆蓋整個機動編隊。

相控陣雷達是一個六角形的平麵天線陣,由4000多個輻射體組成。由於該雷達是平麵圓形列陣,所以天線不需要旋轉。“宙斯盾”係統的主要武器是SM─2“標準”導彈。它能為艦艇提供遠距離空間防禦(即外層空間防禦);一旦敵方目標(主要是指導彈或飛機)突破這層防禦,則可用幹擾和誘餌等手段來加以對抗。如仍被突破,則最後可使用“密集陣”火炮係統來進行防禦。這就構成了外層空間、空中、水麵三維控製的防空體係。

聲納是利用水聲傳播原理探測水中目標和進行水下通信的各種技術設備。能輻射水中聲能並接受其反射波的是主動式聲納;隻接收水中發聲體發出的聲能是被動式聲納。聲納被廣泛裝備於艦船、反潛飛機、海岸防潛警戒係統,用於對水中目標的搜索、攻擊和進行水下通信、導航、水聲對抗、水中武器製導等。

目前水麵艦艇中應用的最新、最大型的聲納,是美國海軍的DD963“斯普魯思斯”級驅逐艦上裝備的AN/SQS─53型主動式聲納。作為該艦作戰指揮係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直接與數字計算機相聯。換能器是將576個單元配置呈筒形,裝在艦首的圓形罩內,輸出為3.5千赫,66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