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1 / 1)

典出: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經典今讀: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孔子極力提倡的,意思是思維活躍喜歡學習,能放下架子向比自己資曆淺、水平低的人請教。孔子說,人若能做到這兩點,就是個真正的學者。

在孔子的影響下,中國曆史上勤學好問的人極多,有很多口口相傳的故事,“張曜拜妻為師”就是一個十分感人的故事。張曜是清朝鹹豐年間的河南布政使,基本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官不可謂小。但在文化人林立的清代官場,張曜顯得有些孤獨:他小時候沒怎麼念書,肚子裏墨水不多,之所以能高升到省部級官員,靠的是一身過硬的武功,他是從武將序列中走出來,最後又轉到文官係統的。

朝中士大夫們看著張曜別扭,經常拿他開涮。開涮如果沒有惡意,張曜也不計較。但有人卻利用這一點做文章,禦史劉敏楠在皇帝麵前說張曜“目不識丁”,連公文都讀不懂,文山會海,他怎麼處理?絕對不能委以重任。皇上想了想,覺得也是,加上其他原因,就把張曜降了職,由布政使改任總兵,級別雖然沒變,但權力小了一大圈。張曜知道皇帝不放心自己的能力,覺得很受打擊,回了家,想:看來要混下去,沒知識確實不行。可是自己年齡不小了,怎麼學呢?總不至於到私塾跟六歲小孩一起聽課吧?請個老師到家裏來,也不好。讓罵自己目不識丁的讀書人來教自己讀書,多沒麵子啊。

那怎麼辦呢?張曜是有辦法的。堂堂一個總兵,曾經的布政使,怎麼會沒有辦法呢?他的辦法就是讓老婆教。老婆出身書香門第,有文化,給自己當老師綽綽有餘。但在當時,男女尊卑有序,丈夫給妻子當學生,不僅聞所未聞,而且似乎不合禮法。但張曜就是張曜,不是孔門信徒,他才不管這一套呢。他的想法很簡單,也很實用:隻要比自己有文化,就可以當自己的老師。他把這想法給妻子一說,妻子先是吃了一驚,然後不知怎麼想的,竟提出行拜師禮的要求,還找借口說:“當學生就得有當學生的樣子,不行拜師禮,我不收你這弟子。”張曜心想,妻子挺賢惠的,平時都是她聽他的,現在暫且聽她一回。

於是張曜穿起朝服,讓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自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向妻子行拜師禮。妻子畢竟是妻子,為了丈夫今後不受同事們的氣,教得非常認真;當然張曜學習態度自始至終也是端正的,在妻子麵前更是畢恭畢敬。為了表明自己摘掉“文盲”帽子的決心,張曜還故意請人刻了一方“目不識丁”的印章掛在胸前,就像越王勾踐臥薪嚐膽那樣,時時警示自己努力學習。幾年下來,張曜已經滿腹詩書了。

後來張曜到山東做巡撫,這時朝廷那幫人又議論開了,說的還是老一套:張曜“目不識丁”,怎麼能當巡撫呢?張曜聽了,可不像上次那麼忐忑,立馬擰著脖子,說這幫人信口雌黃,侮辱人格,要求皇上當場麵試。皇上覺得挺有意思,就當場測試。不試不知道,一試嚇一跳:張曜和朝中那幫進士出身的人相比,差距不過毫厘之間。眾人備感震驚,皇帝龍顏大悅,張曜揚眉吐氣。張曜高高興興去山東了。張曜去世後,光緒帝賜他“勤果公”的封號,號召大臣們向他學習。

慧眼看經典:學習的過程中,老是端著個架子,認為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持這種態度,學業是不會有大長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