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1 / 1)

典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經典今讀: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意思是:靛青這種顏料,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顏色比藍草更青。比喻人經過學習之後可以得到提高,常指學生超過老師。

南北朝時期,老師孔璠和學生李謐就演繹了一段青出於藍的故事。

李謐從小就是個優等生,他記性好,學習認真,四書五經倒背如流。有這樣的優等生,做老師的也很欣慰。李謐那時候的老師還不是孔璠。李謐學業見長,有一天,老師覺得自己教不了這個學生了,再教下去就是誤人子弟,決定給他推薦一個更加優秀的老師——孔璠。孔璠是當地名人,算得上是博學鴻儒。老師對李謐說:“你去給孔璠當學生吧,方圓百裏之內,恐怕隻有他能當你的老師了。”

李謐在十八歲那年才去拜孔璠為師,兩人一談,孔璠覺得這個學生基礎紮實,悟性不差,就把他收下了。孔璠因門下學生眾多,最初也沒有對李謐特別關注,隻不過把他當成普通的一員。但李謐的勤奮引起了孔璠的注意,不久之後發生的一件事情使孔璠確信李謐是可造之才。一天,李謐去孔璠家請教問題,師生投緣,一聊就沒個完。等聊得差不多了,一看天色已經很晚了,孔璠說:“你住的地方離這兒遠,幹脆你就在我家書房囫圇著睡一覺,明天再回去吧,咱師生之間也別太見外。”李謐點頭答應了。第二天清晨,天剛破曉,孔璠起來小解,看見書房還亮著燈,覺得奇怪,到窗外一看,隻見李謐還坐在書案前認真看書呢,原來他一宿未睡。孔璠讚許地自語道:“學習的勁頭這麼大,我這輩子還第一次看到,這小子今後有出息。”

知識在於積累,李謐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成效慢慢顯現出來,幾年後在孔門弟子中已經是第一人,孔璠也十分賞識他。有一次,孔璠遇到一個問題,想了半天想不明白,這時他突然靈機一動:何不找李謐問問,沒準他明白。於是孔璠很鄭重地向李謐請教,李謐還真給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

那時候極講究師道尊嚴,師生之間的關係是不能隨便顛倒的,大學者孔璠向學生李謐請教這件事有點石破天驚,立刻在好友之間傳開了。老朋友和孔璠開玩笑:“你向自己的學生請教,就不怕別人笑話?”孔璠坦然一笑,說:“沒辦法,誰讓他知識比我淵博呢。學習的目的在於求知,誰知識多誰當老師。”後來當地人編了一首短歌來讚頌這件事:“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就是說:李謐青出於藍,超過了老師;誰當老師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明白道理。

慧眼看經典: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社會規律,我們應對這種現象感到欣喜。如果老師超不過學生,後輩比不上前輩,將是整個社會的悲哀。健康的社會應該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提供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