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經典今讀: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的意思是說:做人要多責備自己,少去責怪他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是孔子提倡孔門弟子踐行的一種修身法門,類似的思想在《論語》中隨處可見。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孔子答道:“那大概就是‘恕’這個字吧。”“恕”,就是寬容。
孔子是這樣說的,也竭力在這樣做。他周遊列國時,曾受到兩個老農長沮、桀溺(也可能是兩個隱士)的譏諷,弟子都感到不平,孔子卻認為他們自有道理,價值觀不同,很值得研究。齊國的晏嬰一直將孔子視為自己的政敵,但孔子給出的回應卻是:“晏平仲(晏嬰字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君子也”。在孔子看來,晏嬰是個君子,盡管晏嬰對孔子不懷好意,但晏嬰仍是個君子。
還有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生動地詮釋了“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一天,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逛街,看到一個買布的人和賣布的人為該付多少錢吵得不可開交。買布的說:“三八二十三,你憑什麼收我二十四個錢?”賣布的說:“三八二十四,你憑什麼少給一個銅板?”顏回上前主持公道,對買布的說:“三八確實是二十四。”買布的人根本不理他,指著他鼻子說:“你算老幾?憑什麼聽你的?”顏回說:“我是顏回,孔子的弟子。”買布的人知道孔子是大聖人,說:“除非孔子說三八二十四,我才相信。”顏回說:“行,讓我老師來仲裁。但是有個條件,如果你錯了怎麼辦?”那人回答:“我把腦袋給你。要是你錯了呢?”顏回說:“我就把帽子輸給你。”
於是兩人一起去見孔子。孔子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對顏回笑笑說:“三八二十三。顏回,你把帽子給人家吧!”顏回心想老師一定是老糊塗了,雖然不情願,還是把帽子給了那人。等那人走後,顏回納悶地問孔子:“老師,什麼時候三八改二十三了?”孔子哈哈一笑,說:“你怎麼不明白呢?說你輸了,隻是輸了一頂帽子;說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是帽子重要還是人命重要啊?”顏回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故意這麼說的,為的是不讓對方難堪,老師真能為別人著想啊!
慧眼看經典:遇到問題多反省自己,少責備別人,這是一種聰明的態度,這樣做的結果不僅不會讓自己吃虧,而會讓自己變得更完善,並贏得他人越來越多的好感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