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新農村建設策略方法(1 / 3)

一、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意義是什麼?

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是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結合點,是解決農村當前矛盾和促進農村長遠發展的結合點。既有利於抵禦農業自然風險,又有利於防範市場風險;既能提高土地產出率,又能提升農產品競爭力;既是緩解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又是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的治本之策。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是農業和農村的一件大事,是一項長期管用的基本工程。抓住了這個重點,就抓住了振興農村經濟的關鍵;解決了這個問題,就夯實了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其意義十分重大。

一是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是發達國家為我們提供的重要經驗。綜觀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一個國家農業核心競爭力的大小,正是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強弱來決定的。

二是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是改變我國農業發展現狀的迫切要求。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係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村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出現了多年來少有的好形勢。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繼續保持和發展農村經濟好勢頭,還麵臨著許多製約因素,最主要的是,農業基礎還很薄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足。因此,中央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農村工作的主題,可謂英明之舉。

三是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是增強農業吸引力的重要措施。農業缺乏吸引力,關鍵是農業缺乏市場競爭力。在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加快製定和清理農業標準,盡快建立統一規範的農業標準體係。同時提高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采標率,全麵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並盡快建立農產品市場準入製度和質量安全追溯製度,全力打造現代中國的農業航母,這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我國有13億人口,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要以較少的土地養活較多的人口,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必須把糧食穩定增產的基礎打牢。同時,要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就需要不斷挖掘農業內部的潛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提高土地生產率。還應注意到,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還必須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全麵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不能顧此失彼。

二、在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中,提高“四個能力”,完善“七個體係”指的是什麼?

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重點是提高“四個能力”,完善“七個體係”。

提高“四個能力”即:提高土地產出和資源綜合利用能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提高農業物質裝備能力和農業服務能力、提高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

完善“七個體係”即:搞好種養業良種體係、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係、動植物保護體係、農產品質量安全體係、農產品市場信息體係、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體係和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係。

三、近年來中央出 台了哪些穩定和強化扶持發展農業的政策?

近年來,中央連續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出 台了一係列穩定和扶持發展農業的政策。

2004年中央出 台了《中 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若幹政策意見》,主要頒布了“兩減免、三補貼”的政策,即:減免農業稅、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對部分地區農民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此舉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強農業和糧食生產采取的重大措施,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意義重大。

2005年中央出 台了《中 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幹政策的意見》,中央再次做出承諾:各項支農政策要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已經實行的政策不能變,已經給農民的實惠不能減。

2006年中央更是加大了支農力度,出 台了《中 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在這份文件中,中央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確定為中國未來5年科學發展的首要方略。倡導我們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曆史使命,使其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

農業作為事關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曆年來都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2009年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嚴重衝擊,農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央又一次加大了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農村市場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也是刺激經濟的主要落腳點之一。為了推動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國家將繼續加大農業補貼力度,主要包括良種補貼、糧食直接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這些具體政策的實施,將大大增強農民的消費能力以及農產品的生產能力,從而使我國經濟具有更大的彈性,增強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

四、怎樣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加快調整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不斷提高農產品優質化水平。緊緊圍繞“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目標和要求,優化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從源頭抓起,繼續實施種子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提高農業生產良種化水平。其次,要完善農業標準體係,建立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係,全麵開展農產品和食品質量認證,推行農業生產標準化。再次,是搞好動物疫病防治,加強畜禽糞便汙染的治理和無害化利用,推廣畜禽養殖清潔生產工藝,提高畜禽產品質量。

第二,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布局區域化水平。要立足自然資源優勢和現有的生產基礎,因地製宜,適應市場,依靠科技,盡快做大做強一批農產品優勢產區。品種上要突出區域特色、品質特色、功能特色,滿足市場多樣化和優質化的需求。布局上要盡快向最適宜區域集中,避免地區間結構雷同,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資源,充分挖掘資源潛力,形成新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優勢農產品的檔次和水平。經營上要注重完善營銷體係,培育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建立特色產業體係。

第三,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水平。這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麵:一是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避免浪費,形成規模。二是加快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三是努力提高農業投入產品利用效率。四是重點研發高強度、可降解地膜,以及高光合作用生態棚膜,推進農膜向高功能、低成本、無汙染方向發展。五是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以及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技術。

第四,加快完善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製,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經營製度的創新,一舉突破了舊的經營模式的束縛和弊端,它既能有效地解決分散農戶與國內外市場的連接問題,又有利於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係,體現了農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在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過程中,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二是努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三是健全企業和農民的利益聯結機製,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采取訂單農業、向農戶提供各種服務、最低保證價收購等形式,與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係,使農民能一門心思搞生產,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五、怎樣才能實現鄉風文明?

實現鄉風文明就要大力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在群眾中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製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

六、怎樣才能實現村容整潔?

要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實現村容整潔,解決農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是重點。具體來說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一)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度。優先解決高氟、高砷、苦鹹、汙染水及血吸蟲病區的飲水安全問題。

(二)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等清潔能源,減少煤煙等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的汙染破壞,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加快普及農戶使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擴大小水電代燃料工程試點規模。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三)加大農村公路和電網建設力度,盡早實現全國所有鄉鎮通柏油路或水泥路。

(四)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加強宅基地規劃和管理,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汙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做到整潔優美。

七、怎樣才能實現管理民主?

實現管理民主就必須要切實維護好農民的民主權利。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製,堅持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完善村民“一事一議”製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製和辦法,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活動,提高幹部工作的透明度,推動農村基層誌願服務活動;加強農村法製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製觀念,提高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妥善處理農村社會的各種矛盾,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打擊“黃賭毒”,創造農村安全祥和、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八、新農村建設“三戒”指的是什麼?

一戒急於求成。要充分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黨中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後的形勢要求以及現代化建設遠景目標而提出的一項長期的曆史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胡錦 濤同誌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強調,從本世紀頭20年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這就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二戒簡單化。要全麵認識新農村建設的內容,不能斷章取義。中央提出的“五句話、二十個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容,體現了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以及黨的建設的全麵要求,貫穿著“以人為本”,把實現農民群眾的利益、增進農民群眾的福祉當作根本出發點的精神。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內容中,生產發展是中心,是實現其他要求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基本尺度;鄉風文明和村容整潔體現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環境的雙重要求;管理民主則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新農村建設作為一個係統工程,它的各項內容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要完整地予以把握。如果對新農村建設的內容理解不全麵,簡單化,就很容易把新農村建設簡化為村容村貌建設。

三戒政府包辦代替。要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是農村經濟活動的主體,擁有相應的自主權,而政府則主要起引導和扶持的作用。隨著我國在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中央提出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政府不斷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這樣做,是要強化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責任,使政府扶持同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更好地相互結合,而不是包辦代替,否定農民的主體地位,剝奪農民的自主權。

九、怎樣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總的來說包括六方麵的內容:

第一,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廣大農村要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這就需要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麵實行新的運行機製。要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研究,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

第二,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係建設。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絡,實現省際互通,為農產品打開四通八達的銷路。

第三,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要以優厚的政策促進糧食生產,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適度利用國際市場,保持供求平衡。

第四,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

第五,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各級財政要加大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力度,增加資金投入,支持龍頭企業發展,並可通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

第六,加快發展循環農業。要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

十、怎樣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是一項綜合的、係統的工程,應該抓好以下四個方麵的工作:

一是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製的重點鎮;著眼興縣富民,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二是要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不利於務工農民流動的不合理限製,清理和取消各種對務工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絡。嚴格執行最低工資製度,建立工資保障金等製度。完善勞動合同製度。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製度。認真解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

三是要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盡快建立起完善的國家對農業和農民的支持保護體係。對農民實行的“三減免、三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等政策,要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

四是要加強扶貧開發工作。因地製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大力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抓好貧困地區勞動力的轉移培訓,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調整結構,想盡一切辦法拓寬貧困農戶增收渠道,改善生活麵貌。

十一、怎樣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

農村相對貧困落後,物質條件較差,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物質條件的改善必然要涉及方方麵麵:

一要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發展節水灌溉技術。加大大型排澇泵站技術改造力度,與此相配套的是建設田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