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新農村建設策略方法(2 / 3)

二要大力提高耕地質量。農村要大規模實施新一輪沃土工程,指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引導增施有機肥,全麵提升地力。

三要大力加強生態建設。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穩定完善政策,培育後續產業,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創建生態村莊、綠色村莊。

四要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加強農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把農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礎設施的管護納入國家支持範圍。

五要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加強宅基地規劃和管理,大力節約村莊建設用地,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汙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村莊治理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曆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營造宜居環境。

十二、怎樣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製保障?

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製保障,概括地說,國家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

(一)進一步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為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規範農村收費行為,中央明確提出了對現行農村稅費製度進行改革,從2001年開始,逐步在部分省市進行試點、推廣。稅費製度改革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取消、兩調整、一改革”。“三取消”是指取消鄉統籌和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向農民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集資,取消屠宰稅,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兩調整”是指調整現行農業稅政策和調整農業特產稅政策。“一改革”是指改革現行村提留征收使用辦法。

(二)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縣域內各金融機構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將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當地,支持農業,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擴大郵政儲蓄資金的自主運用範圍,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調整農業發展銀行職能定位,拓寬業務範圍和資金來源。國家開發銀行要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資源開發。繼續發揮農業銀行支持農業、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在保證資金充足、嚴格金融監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機製的前提下,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製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貸款組織。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規範民間借貸。穩步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

(三)統籌推進農村其他改革。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健全在依法、自願、有償基礎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製,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用各種自由靈活的方式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完善糧食流通體製,建立產銷區穩定的購銷關係。加快征地製度改革步伐,完善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製。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製度改革。

十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五個處理好”指的是什麼?

胡錦 濤同誌指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處理好發展農村生產力和促進農民增收的關係,推動農村產業全麵協調發展,加大對農民增收的支持力度;要處理好推動經濟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的關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要處理好加大外部支持和挖掘農村內部潛力的關係,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激發農民自主創業的潛能;要處理好調動幹部積極性和調動群眾積極性的關係,引導農村基層幹部增強本領、埋頭苦幹,有效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要處理好抓緊當前工作和著眼長遠發展的關係,辦好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解決好農業和農村長遠發展中的根本性問題,不斷開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局麵。

十四、如何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

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要著重提高六個方麵的能力:

第一,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科技進步是農業發展最具決定性的關鍵措施,是農業發展的原動力。要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大對關鍵技術攻關和高新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力爭盡快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第二,提高土地產出和資源綜合利用能力。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耕地不足、淡水匱乏、生態脆弱,必須嚴格科學地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不能以浪費資源和毀壞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代價。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強耕地保護、建設與合理利用。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製度,切實保護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下降。

第三,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能力。物質技術裝備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條件。要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工作效率,減小勞動強度,完善農機服務機製,組織好農機跨區作業,擴大北方旱區保護性耕作試點範圍。開發優質、高效、低價、安全的農業生產資料,提倡科學施肥、合理用藥,減少環境汙染,提高使用效率。加強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流通管理,保障農業用電需要。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物質條件、先進組織形式和先進管理理念,全方位打造和發展以設施農業為先導的高品質的現代農業。

第四,增強農產品加工業轉化能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龍頭企業以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帶動基地和農戶發展,建立產加銷一體化的高效產業體係。鼓勵和引導鄉鎮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使農村經濟健康蓬勃發展。

第五,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能力。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關鍵是要靠教育和培訓。要結合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和生產實際的需要,開展針對性強、務實有效、通俗易懂的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拓寬發展空間。進一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培養出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民。加強對農民的思想道德和法製教育,普及市場經濟知識,幫助農民群眾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規範,更新經營理念,增強法製觀念,使他們更好地適應農村和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第六,提高農業綜合支持和配套服務能力。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必須要具備相應的保障條件。要不斷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特別是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盡可能地向農民傾斜,增加支農資金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健全市場體係,加快開通農產品“綠色通道”,鼓勵發展現代物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和流通方式。完善農產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發布機製,力求及時、準確、豐富、實用,做好農業信息服務工作,為農業發展導航。加強重大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防治,完善農業自然災害、生物災害的應急反應機製,健全防災減災體係,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即使發生災害也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十五、如何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

科技創新是形成科技生產力的核心。近十多年來,我國農業科技通過科技創新和體製創新,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現有的農業科技創新水平還遠不能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與世界農業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國內外農業發展史證明,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是農業科技產業鏈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對農業現代化建設起著事半功倍的巨大促進作用。我國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還需大力加強。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的總體思路是:深化農業科研體製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麵實行新的運行機製。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麵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設置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為企業解決後顧之憂。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汙染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將農業生產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線上。公共財政優先支持農業科研投入,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所需的資金,落實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技術所需的資金。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係的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 服 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製,使農業知識、農業技術、農業成果惠及更多的農民,為農村經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十六、如何發展循環農業?

循環農業是一項利國利民、更有利於子孫後代的事業,要堅持不懈地發展下去。

第一,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對於人多、地少、資源短缺的農業和農村經濟來說,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必然選擇。這就要求我們要把提高質量、效益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積極發展農業和農村循環經濟,探索農業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努力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使農村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第二,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我國人口眾多,地少水少,人均資源不足,如何提高現有各種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開發新的資源,保證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是一個需要加緊研究的重大課題。否則,人類的發展和資源的匱乏將會成為一個非常棘手的矛盾。所以說,保護農業資源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地球的物質資源是有限的,人類要實現持續的發展,必須在資源開發和利用上找到新的途徑。

第三,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當今世界,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要支持我國的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如今,發展循環經濟,減少資源浪費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第四,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環境保護工作,與人們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它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一定要從全局出發,統籌規劃,標本兼治,突出重點,切實做好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要充分認識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抓緊抓好環保工作,營造一個人與自然萬物友好相處、欣欣向榮的生存空間。

總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推動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十七、如何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確保此項重要任務落到實處。

第一,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大力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戶,為農村群眾提供精神食糧。各級政府以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廣播電視節目入戶率為重點,采取多種技術手段,加大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力度;實施服務“三農”重點出版物出版工程,出版單位選題規劃要向農村傾斜,重點支持和培育一批以服務“三農”為主的出版單位,增加農民群眾買得起、讀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讀物的品種和數量;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圖書館、閱覽室、報刊亭等在傳播知識、傳遞信息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農村要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注重培養農民的興趣愛好,豐富業餘生活。農村文化活動要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堅持業餘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的原則,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著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加強對農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係統發掘、整理和保護;要提供更多更好的農村題材文化產品。加強選題規劃和內容建設,把農村題材納入舞台藝術生產、電影和電視劇製作、各類書刊和音像製品出版計劃,保證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在出品總量中占一定比例。

第三,創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體製和機製。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根據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的原則,逐步推動經營性國有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製;大力發展農村民辦文化,百花齊放,繁榮文化市場。通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鼓勵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各種麵向農村、麵向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使農民群眾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與此同時,加強對拓寬農村文化市場的政策調控,按照普遍服務原則,運用市場準入、資格認定、價格調節、財稅優惠等政策,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在出版物發行、電影放映、文藝表演、網絡服務等領域積極開發農村文化市場。

第四,動員社會力量支持農村文化建設。繼續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持續開展文化對口支援活動,積極探索“三下鄉”活動的長效機製。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捐助農村文化事業,組織開展農村文化服務活動。對於增加農村文化服務內容所需要的擴大人員規模和經費等問題,有關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研究解決,確保農村文化服務活動的順利開展。通過各種方式去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使農民享受到先進文化的陶冶。

第五,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負有重要責任。要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扶貧攻堅計劃,納入幹部晉升考核指標,確保農村文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

十八、村官如何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

胡錦 濤同誌指出:“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村官實踐這一要求,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體貼民心。村官工作、生活在農民群眾中間,對群眾的所需、所盼、所願最熟悉、最了解。“群眾利益無小事”,往往體現在一些很具體很實在的事情上。有些事雖然不大,但是對某一戶、某個農民來說,卻是貼心連肉的大事。哪一件解決不好,村民的生產和生活都會受到影響。一件件小事積累起來就是社會關心的大問題。當幹部,就應該以民為重,學會換位思考,想老百姓所想的事,說老百姓想說的話,把農民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真心實意為農民群眾服務,為他們排憂解難,不怕吃苦,不怕吃虧,不怕受氣,做群眾的貼心人、知心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