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曾國藩的功名之心(3)(3 / 3)

曾國藩“為國藩籬”“澄清天下”的第一步,便是要求改革弊政,使腐敗沒落的清朝政府堅強、健康起來,肅清全國的農民反抗運動,實現儒家理想的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的局麵。

鬥膽直諫犯天顏。

人們為了生存,總是隨環境變化而改變、調整自己的行為。在官場,身居高位的人在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的,作為官宦之人,隨著位高權重,保守自己既得利益的傾向越發加重。他們為了自己的生存,為了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得不做出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來。胡林翼曾說:“人一入宦途,全不能自己做主”。康熙皇帝有過一句名言說穿了士大夫的本質:“士子負笈(指書籍)而行時,以天下為易;跌蹶經營位反成屍位”。曾國藩稱得上是權位越高,責任感越重,越敢於負責任的人。

讀書養望是曾國藩在翰林院七年間的主要事務,躬親參與的重要政事並不多。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六月,曾國藩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這是他躋身高官、涉足政治的開始。曾國藩時年三十七歲,可謂官運亨通。他高興之餘,感到一種更重的責任,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自己驟升高位,擔心“無補於國計民生。”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帝病故。這位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皇帝臨終前立下遺囑,說自己無德無能,丟損祖宗臉麵,因此決定死後自己的靈位不進太廟,也不用郊配,不讓臣民祭奠他。這當然是對自己最嚴重的懲罰了。由於道光帝的遺囑用的是“朱諭”,屬於親筆書寫,皇家宗親不得不重視起來。因此,鹹豐帝即位後立即讓臣下討論。

鹹豐繼位之初,為了挽回人心、渡過難關,罷黜了權臣穆彰阿、耆英等人,同時下令開言路、求賢才。

鹹豐的即位還是喚起了大臣們新的希冀,至少,曾國藩抱著很高的熱忱。新舊君主更替時,是禮部最繁忙的時候,因為對大行皇帝的蓋棺定論要禮部拿出意見,一切喪儀也要做得有章有法,而新君即位大典等等,也是禮部不可少的事。由於曾國藩“職務繁劇,不遑兼顧家事”,因此寫信請他的四弟曾國潢到京幫助料理。3月15日,曾國潢到達京都,兄弟二人“相見極歡”,曾國藩把所有的家務交給四弟“經理”,他自己則全身心投入到公務中。

討論時曾國藩也在其中,當時他是禮部侍郎,他責無旁貸要拿出意見來。在他上奏前,朝廷大臣已進行了集議,討論時都認為“大行皇帝功德懿鑠,郊配既斷不可易,廟袱尤在所必行”。

按照官場的通常做法,既然大家都已經討論通過並已經定下了明確的方案了,曾國藩應該是順著杆往上爬了,但曾國藩沒有這麼做。他經過十餘天的思考,卻提出了不同意見。

正月二十八日,曾國藩上疏新即位的鹹豐皇帝說,諸臣集議乃是“天下之公論也,臣國藩亦欲隨從眾議,退而細思,大行皇帝諄諄誥誡,必有精意存在乎其中。”他的上疏明確提出:“進太廟應是確定無疑的,但無庸郊配一項,則不敢從者有二,不敢違者有三焉”。曾國藩詳細闡述不敢遵從的兩個理由,及不敢違背道光皇帝遺囑的三個理由。在闡述道光帝不應郊配的第一個理由時,曾國藩指出:廟壇的規模尺寸是固定的,不能隨意更改。現在,大行皇帝以身作則,不予郊配,是“久遠之圖”。“今日所不敢言者,亦萬世臣子所不敢言者也;今日所不忍言者,亦萬世臣子所不忍言者也。經此次朱諭之嚴切,盈廷之集議,尚不肯裁決遵行,則後之人,又孰肯冒天下之不韙乎?將來必至修改基址,輕變舊章。此其不敢違者一也。”第二條理由是古來祀典,興廢不常。大行皇帝以身作則禁後世,越嚴格越表明他對列祖列宗的尊仰。大行皇帝以聖人製禮自居,我們這些臣下的淺短見識怎麼能考慮得長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