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忠誠乃為官之本。
在封建社會,君可以不仁,但臣不可以不忠,臣下要無條件地服從君主的意誌,維護君主的利益。愚忠是君主最需要、也最喜歡的。要想得到君主的信任,忠心是不二法門。同樣,如果想做好官,忠君更是第一要義。曾國藩從小深受儒家的忠義教育,忠於君主是他的為官原則和心理底線。他正是靠忠君行動獲得了朝廷的信任,這樣他才能夠放開手腳,逐步擴大自己的勢力,辦成大事。
曾國藩是封建統治階層的成員,他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影響,把對國家和君主的忠誠作為一個人的根本。他本來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家境也算不上富裕,而且幾百年間,湘鄉之地從來沒有出過傑出的人物,而他則高中進士,登上仕途,在曆史大動蕩中崛起,成為中興名臣,獲得皇帝的倚重與信賴,這就更增加了他的忠君情結。他把這一條當作為官的根本原則,指導自己一生的活動。從一開始,他就打算把餘生奉獻給大清王朝。在治軍從政過程中,他大力提倡“誠”,並在“誠”字前加一“血”字,謂之“血誠”,他特別強調“誠’必須出自內心,達到極點。
曾國藩的一生正是憑著這股“血誠”來對抗太平軍和撚軍的。他於鹹豐十年(1860年)感慨萬分地說:“天下滔滔,禍亂未已;吏治人心,毫無更改;軍政戰事,日崇虛偽。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樸誠,導之以廉恥,則江河日下,不知所屆。”曾國藩把“血誠”當作醫治清王朝的頑疾的一副“良藥”。
曾國藩處處以“血誠”要求自己的下屬。例如,他說:“帶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人,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接著他說:“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在他看來,才能的高低是次要的,選人才最關鍵的是忠心。
在政治實踐中,曾國藩特別強調對官吏的忠誠教育。曾國藩剛剛開始在京擔任官員的時候,就對當時的吏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當時的曾國藩初出茅廬,社會影響太小,並沒有受到多大的重視。後來曾國藩奉朝廷的命令,興辦團練,組織湘軍,自己逐漸擁有了軍事大權,自己的理論開始有了實踐的渠道。在曾國藩周圍,有為數眾多的受過傳統封建道德教育的知識分子,他們和曾國藩都致力於為國家培養忠義之才,他們對於清廷來說,就像是一粒粒種子,在不斷地傳播著封建倫理,不斷地培育出為國盡忠的將帥之材。
如果說曾國藩重視的是道德修養,那麼李鴻章就更重視才幹和實際效果。這是後來一些人比較兩個人得出的結論。實際上,從李鴻章在晚清的活動看,無論對國家還是對於最高統治者,他都稱得上忠心不二。有的研究者發現,對李鴻章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有三個人:父親、母親、恩師曾國藩。詩酒狂傲、質樸土氣的風貌,得自父親的遺傳;勤儉孝悌、樂於助人並能團結人的氣質,受的是母親的影響;而堅韌不拔、勇於任事、忠君報國,則是出於曾國藩的熏陶。
李鴻章出山以後,曾國藩隨時給予指導。李鴻章創辦淮軍,完全按照湘軍的規模和思想,用忠義思想進行武裝,使這支軍隊成為清廷最重要的正規軍。此外,無論是辦理外交還是辦洋務,曾國藩都要求他以忠心為第一原則,他對李鴻章說:“與洋人交際,孔子忠敬以行蠻貂,勾踐卑遜以驕吳人二義,均不可少。”“以忠剛懾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竊製器之術,國恥足興,於公是望。”“既欽閣下之忠草閡遠,而又私幸下走創立淮勇新軍,正所以濟湘勇之窮,而為鄙人彌縫無限之缺憾也。”他還曾經對李氏兄弟說:“除卻耐勞盡忠四字,別無報國之道,也別無保家之法。”盡管不如曾國藩那樣愚忠,李鴻章對於清廷還是盡心盡力的。在當時,他的官位不是最高,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成為朝臣,一直是個封疆大吏,因此朝廷的很多決策他都無法參與,這也造成了李鴻章處處受到牽製的局麵。左宗棠還曾經擔任過軍機大臣,參與過中樞決策,而李鴻章則一直沒有這樣的機會,但是辦海軍、辦洋務、辦外交,這些當時最重要的工作卻由他來承擔,位不高,權不重,事務卻極其繁重。而他任勞任怨,過則歸己,功則推讓。有功勞的時候輪不到他領賞,一旦有失,如甲午海戰失敗簽訂《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略簽訂《辛醜條約》,開戰不是他的決定,但是失敗卻要由他來當替罪羊。如果不是忠於朝廷,這樣費力不討好的差使,他完全可以不做,他完全可以當個位高名重、到處指手畫腳卻不承擔任何責任的朝廷清流。曾國藩沒有這樣做,李鴻章也沒有。因為他從曾國藩身上學到了:真正報效國家,使國家得到盡快地發展,避免不必要的戰爭,維護國家的安定和統治秩序,就要敢於擔當,不以個人的得失為得失,不以個人的榮辱為榮辱,堅韌不拔,勇於任事,這才是真正的忠臣。
曾國藩的言傳身教給了李鴻章一生的指導。對老師的忠君愛國,他感觸最深,所以當曾國藩去世後,他在給三弟李鶴章的信中說:“曾滌生師自九江勞師,旋回南昌,邃以病入膏肓,扁盧束手,而於十二月十六日壽終,予諡文正。嗚呼,吾師講義理學,宗尚考據,治古文辭。謀國之忠,知人之明,昭如日月。生平公牘私函,無一欺飾語。治軍行政,務求蹈實。或籌議稍遷,成功轉奇,發端至難,取效甚遠。凡規劃天下事,鮮不效者。竟以天不愁遺,黯然長逝。中流失柱,滔滔如何。兄等後學,隱鵲是依,提之攜之,端在元老。”李鴻章一直是以曾國藩的繼任者自居,在忠君方麵,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