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當李鴻章權勢達到頂峰的時候,有人曾經勸說他取代清廷,自立為帝,但是李鴻章拒絕了。美國學者福爾索姆在他的名著《朋友·客人·同事》一書中說:“他是個地地道道的現實主義者,而且對皇帝無限忠誠,所以他並不曾打算過把這種想法付諸實施。光緒七年(1881年)曾有謠傳,說俄國打算立李鴻章為傀儡皇帝,正在慫恿李鴻章起來造反。同年,戈登拜訪他時,也建議他說,既然他擁有中國唯一一支有實力的軍隊,他就應該率軍進京,奪取最高權力。據報道,李鴻章回答說:‘那當然很好,但是,你知道,我從未背叛過朝廷。’接著又說:‘另外,那是不會成功的,我會掉腦袋的。’他並沒有采取行動自立為帝,相反,他選擇了這樣的道路,即在現存製度下做事,同時逐漸建立自己的小王國,這一小王國則服務於中國和朝廷。”可見,李鴻章在忠君這一點上,還是無可挑剔的。
特別是對於慈禧太後,一旦她下定決心要做某件事,李鴻章從不違抗她的旨意,忠心耿耿。雖然他對慈禧太後的種種限製感到惱怒,但他從未透露出過有造反的意圖。對於李鴻章的忠心,慈禧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每當千夫所指的緊急關頭,她總是站在他這一邊的。在《中法條約》的條款引起的怒浪中,慈禧在後麵給他撐腰,使他得以在譴責的浪潮中渡過了難關;甲午戰敗後是慈禧救了他的命。可見當朝野上下紛紛要求殺李鴻章以謝天下之時,李鴻章的忠誠也算得到了回報。
勤奮是護官之符。
曾國藩總結說:“千古之聖賢豪傑,即奸雄有立於世者,不外一‘勤’字。”
也許是自己本來就不是絕頂聰明的人的緣故,曾國藩不喜歡那些投機取巧的所謂“聰明人”。他最喜歡的,是那些雖然不是天生聰明,但肯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勤奮用功的人,他認為,這才是成功的鐵則。
曾國藩從小就養成了勤奮的習慣,這個習慣,成為他成功的重要心法,也是他持之以恒、終生不變的美德。他的勤奮表現在方方麵麵。在學習上,曾國藩從來沒有間斷過學習,即使是統領湘淮兩軍,全權處理攻打太平軍、撚軍事務,並主管江南數省軍政的時候,雖然肩負著極其繁重的任務,但是他每天仍利用閑暇時間讀書寫字。奏牘、書信、家書、批文、日記,幾乎都是他親手所寫或刪定,僅現在留傳下來的就達數千萬字。他寫家書,恐怕也是古往今來最多的。據現在出版最權威的《曾國藩全集》統計,從1840年至1871年32年間,他共寫了1459封家書,約110萬字。平均每年73封,最多的一年是1861年,共235封。據說,他真正寫過的家書,比這數倍不止。僅僅是這些成就,也足以讓一個人名垂史冊了。
創辦湘軍之後,曾國藩把這種勤勞的作風也引入軍中,他還把是否踏實苦幹作為選將的標準。在他招募的兵勇中,那些懶散、怠惰和疲遝的人,成為首先被淘汰的對象。他考察一位將官,也須看他是否勤勞。他說:“練兵之道,必須官弁晝夜從事,乃可漸幾於熟。如雞孵卵,如爐煉丹,未可須臾稍離。”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則,每天早起,親自訓練,辦理各項事務,這種習慣他一直保持終生。
曾國藩辦事勤奮,在他任直隸總督時表現得最為突出。1869年初,他進京陛見,這是他自從離京後第一次回京,前後已十幾年。當時直隸雖是京畿重地,吏治腐敗卻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官員疲玩,訟案堆積如山,民怨沸騰。所以,曾國藩一上任,就拿整頓吏治開刀。吳橋知縣王恩照、曲陽知縣萬方泰、武強知縣王庶曾、遷官知縣周培錦、冀州知州宋炳文、保安州知州李作棠、懷安知縣穀洪德,這些人性情疏懶,不理訟獄,曾國藩一律奏請將其革職,大刀闊斧地進行整飭,吏治民風,為之一振。
所謂刻苦踏實,埋頭苦幹,有沒有一定的標準呢?有,這就是曾國藩創立的“五到”之說。所謂“五到”者,就是“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這“五到”的解釋是:
1.身到。
就是說要親身曆事,要做“調查研究”,要勇於實踐,不能隻是紙上功夫。曾國藩舉例說:“比如做官,就要親自查驗案件,親自巡查鄉裏;而帶兵,就要親自巡查營寨,和士兵一起攻城陷陣,同甘共苦。當官的不去下麵調查,滿足於下麵的報告;做研究的不去親身考核,滿足於引用別人的資料,這都是不踏實的。”在曾國藩之後,毛澤東又將“身到”的原則更加發揚光大,旗幟鮮明地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2.心到。
就是說對事情要用心揣摩、苦心剖析,力求獲得透徹的理解。我們都知道,從辯證法上來說,對事物的認識是不斷深入的。如果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麵現象,而不進行深入的分析,那是無法真正認識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