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曾國藩的官場進退之智(1)(2 / 3)

曾國藩出身貧寒,隻是漢族的一個中小地主。這在重滿輕漢的清朝,其地位是相當低下的。他之所以後來能平步青雲、躋身六曹,除了有自身的努力外,主要是靠穆彰阿的舉薦和提攜。道光皇帝死後,穆彰阿被罷,曾國藩也就失去了靠山,所以在整個鹹豐年間,他一直都很不得意。創建湘軍之初,就不斷受到某些大臣的攻擊,在攻克武昌之時,又失巡撫一職,後來一直沒有得到他夢想的封疆大權,致使處處碰壁,這使他心灰意冷,幾乎憤然不問世事。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之後,清朝綠營武裝基本瓦解,清廷不得不轉而依靠湘軍,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慈禧掌權以後采取了更靈活的政策,讓他督辦四省軍務,身負昔日五位欽差大臣的職權。其目的不外是為了調動他的積極性,事權歸一,易於成功。但是自從進軍雨花台以來,曾國藩迅速擴軍,其嫡係部隊由兩萬速增至五萬,各路湘軍總數三十萬人,曾國藩能夠直接指揮的就有十二萬之多。三千裏長江無一船不掛曾字旗。這就不能不使清政府心生疑懼。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曆代君王都是如此。

其實如今貴為甲侯、權綰兩江、聲動四海、名重五嶽的曾國藩也不是沒有想過做中國曆史上第二個趙匡胤。但就條件來說,無論是政治條件還是軍事條件,他當時都不具備。首先是政治上,他雖然因為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而獲得地主階級人士的一致讚揚,但其威望遠沒有達到能與清政府分庭抗禮的程度。其次在軍事上,雖然眼下湘軍兵力在蘇、浙、贛、皖南等地,占絕對優勢,但官文、馮子材、都興阿都環伺四周。尤其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虎視眈眈,隻要湘軍稍有反叛端倪,他們便會四麵包圍。還有湘軍內部的左宗棠、沈葆楨等人,位列督撫,戰功顯赫,對曾國藩的不滿情緒早已暴露,而朝廷又竭力籠絡他,有意擴大內部裂縫,從而達到分化湘軍的目的。李鴻章雖然與曾國藩的關係親密,但他對曾國藩並非一片愚忠,他隻會與其共榮,不能與其同辱。一旦曾國藩起兵,李鴻章隻會按兵不動,坐觀戰局,一有不利,立刻便會倒戈。

對於這些情況,曾國藩看得比誰都清楚。尤其是他也看清了自己的九弟曾國荃,即使起兵能僥幸成功,黃袍加身也難保這個心高氣傲、倔強狠惡的曾老九,不會做燭光斧影千古之謎的趙光義。

因此,考慮再三、權衡得失之後,曾國藩隻能走自剪羽翼的道路,以清除清政府的戒心,保住自己功臣之名、侯爵之位,成為一代中興名臣。

為此,曾國藩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首先他裁撤了一部分湘軍;其次,又奏請朝廷停解厘金;接著又陳請曾國荃因病開缺,回籍調養。這三項圍繞兵權問題而采取的措施大大消除了清政府的戒備,緩解了他與清政府的矛盾。

這樣,曾國藩在占領天京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將自己嫡係五萬人裁撤一半,僅留下兩萬人駐金陵(天京,今南京)、蕪湖、金柱關等地。為了重振封建教化、籠絡江南士子,曾國藩又下令修複江南貢院,並於當年舉行鄉試,得到了江南大部分知識分子的擁護。

湘軍共同創造的,也是太平天國的領袖們全力配合、雙手奉上的。曆史的教訓,正寓於其中。

籌建水師保湘軍。

如果把湘軍作為一個總體或者集團來對待,那麼,湖南新寧應該是湘軍的發祥地;如果把範圍縮小到由曾國藩創建、並由他指揮的那一部分湘軍,那麼,湖南衡陽則是它的發祥地。從曾國藩鹹豐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到達衡陽的那一天開始,到他於鹹豐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從衡陽出征的時候結束來計算,他在這裏待了整整五個月。

鹹豐三年(1853年),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支新式地主武裝湘軍產生了。按最初的計劃,曾國藩隻想編練一萬人,但因他的號召力很強,軍餉發的也高,很快湘軍人數便超過了這個數字。

陸師的編製是:塔齊布、羅澤南、鄒壽章、周鳳山、儲玫躬、曾國葆、朱孫詒、鄒士琦、楊名聲、林源恩各領一營,每營五百人,共是五千人。王錱一人原領六營,約二千四百餘人,曾國藩命其縮編為三營、一千五百人統帶,王錱不服,率軍投湖南巡撫駱秉章而去。

水師的籌建稍晚於陸師。1852年底,太平軍進攻益陽、嶽州,得到大批船隻,遂建水師。後由武漢攻南京,千船萬舸,蔽江而下,控製了千裏江麵。迫於應付太平軍的水師攻擊,鹹豐三年,清政府飭令湖南、湖北、四川造船練兵。湖南巡撫駱秉章自認建水師困難,沒有進行,而郭嵩燾親見太平軍的水上作戰,往來迅捷,遂建議江忠源再度上書,要求清廷撥款造船,編練水師。鹹豐準奏,命令廣東購置洋炮,兩湖、四川造戰船,建立水師,對抗太平軍。

鹹豐三年(1853年)冬初,曾國藩奏請撥款四萬兩,在衡州建立造船廠,日夜趕造戰船。他請來廣西同知褚汝航、嶽州守備成名標督造船隻,從廣西速購大批木材。到鹹豐四年初,湘軍水師成軍,共有戰船三百六十一號,有拖罟(gǔ,大綱)大船一號、快蟹四十號、長龍五十號、舢板一百五十號、改裝漁船一百二十號。船上共裝大炮四百七十門,新式洋炮三百二十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