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曾國藩的處世之道(3)(1 / 3)

曾國藩一生多次為一些賢德或有功之人奏請封賞或代寫一些碑、銘類的頌揚文章,而這一次他為其奏請入鄉賢祠的則是一個貪官楊鍵。曾國藩一生廉潔自律,對貪官如同寇仇,但這次卻是曾國藩一生中少有的一次例外。為什麼曾國藩要做自己違心的事情呢?事情還得從曾國藩治軍之初的為難之處談起。

曾國藩辦湘軍最大的難題莫過於軍餉了,數萬人馬,天天都要吃飯,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是湘軍卻得不到國家的正當供餉,況且曾國藩規定的軍餉標準還很高。

初辦湘軍之時,招募軍隊無餉可供,曾專撥郭嵩燾回籍借軍餉,又賴衡州知府借給他十萬兩準備修城牆的錢,後來打了湘潭第一次勝仗,十萬借款才由湖南銀庫報銷。

當時,武漢形勢吃緊,朝廷連番下旨讓他自湖南出接武漢,他遲遲未動。其中原因主要是皇帝命他率兵千裏迢迢地援救湖北,而且一路征戰,竟未提軍餉自何而出。沒有軍餉如何出征?他讓人各處求助,懇求商紳捐資,猶如泥牛入海,毫無消息。

恰在此時,有個在籍戶部候補員外郎楊江要求捐助。曾國藩聞訊自然高興,但楊江提出個條件,讓曾國藩代他上奏皇帝,準許他為其祖父在原籍衡陽建鄉賢祠。

曾國藩是了解楊家的為人和楊江要求建鄉賢祠的原委的。楊江的祖父楊鍵是湖北巡撫,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病死。死後其家屬便活動地方官入奏道光,請求建鄉賢祠。而有人上奏說,楊鍵官聲很壞,有嚴重的貪汙、受賄行為。道光帝聞奏,不僅未允其入祠,且把上奏請入祠的地方官臭罵了一頓。這件事鬧得轟動京城,曾國藩當時任職詹事府,自然熟知此事。

如今,為了軍餉問題,要親自出麵為一個貪官申請入鄉賢祠,一是不符合儒家的道德風範,再是要冒風險,弄不好自己要下台。可是,被軍餉所逼,曾國藩隻好同意了為楊鍵寫奏折。

奏折封送之後,楊江當即捐助兩萬白銀,還說等皇帝批複後再捐五萬兩。楊江帶頭捐款,其他官紳也不能袖手旁觀,一下子捐了十萬餘兩。這點錢雖不多,但總算解了燃眉之急。

誰知湘軍初戰不利,在“東征”的途中吃了敗仗,退回長沙。吃敗仗是個打擊,長沙官紳齊罵曾國藩無用,使他抬不起頭,而雪上加霜的是,鹹豐帝看了曾國藩請楊鍵入鄉賢祠的奏折,下旨申斥他,還降了他兩級官銜。但曾國藩還是覺得此事值得,因為他終於用十萬兩白銀讓他的湘軍渡過了劫難。

從理想主義的角度來要求人,似乎不應該做那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因為一個真正具備良好品格的人,都應始終是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的。但現實中幾乎很少有人真正能做到這一點。就一般情況而論,人首先應是自保的,然後才能他保。因此,表裏如一雖是人們對所崇拜人物的一種理想化追求,但作為欲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講,有些利大於弊的權宜之計,也還是要采取的。但此種作為必定會影響人物的形象,也是為仁人君子所不恥的。因此對欲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說,要采取此種作為還是當慎之又慎的。

勵精圖治整軍務。

靖港失敗後,曾國藩把自己關在長沙城外,七晝夜不與人說一句話,陷入深刻地反省與思考中。勝敗乃是兵家常事,但此次失敗成為曾國藩“咬牙立誌”的關鍵一次。曾國藩後來說,他平生有“四大慚”,即四大恥辱,而靖港之敗是其一,他說:“甲寅年嶽州、靖港敗後,棲於高峰寺,為通省官紳所鄙夷”,但他經曆“此一磨折”,後來才有成功。他還說,他一生“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靖港之敗亦是“打脫牙之時”。而“打脫牙和血吞”不是目的,“生平咬牙立誌,徐圖自強”才是目的。

曾國藩善於從失敗中總結教訓。他認識到,此次失敗,也在於水軍未經操練,軍紀不嚴。不但打敗仗時潰不成軍,即使彭玉麟統帥打湘潭取勝時,部下也大肆搶掠。

湘軍創建之初,水陸師不僅缺乏實戰經驗,組織指揮係統上也未能做到層層節製。而臨陣作戰時,論膽量技勇,兵不如勇,論紀律則勇不如兵。因此曾國藩認識到,必須有得力人員協同管帶,加強文武官員的層層節製,才能相互維係。過去,湘軍每營僅有一二紳士主持,故紀綱不密,維係不固。靖港之役,就錯在“但知輕進之利,不預為退步之地”。而水師之弊,在於沒有經戰陣之兵勇,全是招募船戶水手,編組成軍,訓練未滿一月就拉上前線,故臨陣膽怯。因此,曾國藩此後很重視老兵的作用,水陸兵勇編組時,務須新老兵勇互相搭配。

在指揮係統方麵,重要的變化是增加統領一級。過去,湘軍陸師的編製最高為營一級,由曾國藩直接統轄調遣。營以上設立統領,統率二營或數營。陸師以羅澤南、塔齊布等為統領,水師以楊嶽斌、彭玉麟等為統領,由統領指揮營官,曾國藩則指揮統領。這樣,在湘軍中便出現了旅、團一級的編製,而在實戰中,指揮也確實靈便,兵力使用相對集中,比較能適應戰爭形勢的變化。在水師方麵,一方麵谘劄李孟群招募兩廣水勇一千名,於五月抵達長沙;另外,谘調陳輝龍率廣東水師四百名前來參加湘軍水師。這支水師配用湖南舵工、水手,以利控製。尤其是在裝備上多加洋炮,現在隻來六百尊,不足分配。因此,曾國藩又奏請清廷讓兩廣總督購買夷炮數百尊解來長沙。長沙整軍後的湘軍水陸師,共計一萬五千名左右,其戰鬥力遠較衡州出師時強大。曾國藩還認識到,此次靖港之敗,也由於賞罰機製沒有建立起來。他感到,古人用兵,都是先明功罪,但今天多是患難之交,投奔大營來並非是為利祿驅使,因此所訂法條難於施行,所以“兩次致敗,蓋由於此”。有鑒於此,這次他駐紮在長沙城南門外的妙高峰上整頓營務。規定:凡是臨陣脫逃的將領,不再錄用。湘鄉團練最早的組織者原湘鄉知縣朱孫詒,因在寧鄉、嶽州戰役中臨陣脫逃,被曾國藩斷然逐出湘軍。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葆也在被裁之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