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人多策善劃,胸中有奇謀,最適合於亂世中生存發跡,如遇奇主,一拍即合,會策劃出驚天動地的大手筆來。但在和平安定、無所紛爭的環境下,他們卻難以找到發揮其智慧的用武之地,而平平無奇度過一生。亂世用奇,治世用正,就是指的這一類奇才。
4.“法家之才宜於治侈,以之治弊則殘”
法家之才用法製推動一切,富國強兵,用強硬手段整治腐敗和歪風邪氣,會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如果用同樣嚴厲的方法來治理貧困地區,因手段殘酷,反而搞得人心惶惶,民不堪命。
5.“智意之才宜於治事,以之治人則壞”
智意之才宜於治理新局麵,他們善於周旋調停,權智有餘而公正不足,因此宜於開創新局麵,在太平的形勢下卻做不出什麼實績來,有虛名而無實功。
6.“苛刻之才宜於糾奸,以之治邊則失眾”
這類人才公正無私,苛刻少思,不講情麵,六親不認,適於追奸查汙、清理腐敗和邪惡勢力。如果去治理邊疆或經濟發達地區,則會因為苛刻而失民心,不是安民,而是擾民。
7.“威猛之人宜於治亂,以之治善則暴”
叛亂混雜的地方,一般是民智不十分開化、經濟也不發達的地區,這類地方的人心眼兒直,也易被人欺騙和煽動。因此,這種地方必須派威猛有力的人去管理,而不宜用軟弱書生。豪傑之才威猛剛強,處理問題大膽果斷,敢於冒險,不怕困難和壓力,適於征亂討伐,如果來管理善良百姓,則太粗暴。治理人民百姓不同於治理軍隊,軍隊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並且必須令行禁止,不得違抗軍令,這是特殊使命和職責的緣故,平民百姓則不一樣。
8.“伎倆之人宜於治富,以之治貧則勞而不困”
這類人才奇怪詭巧,急功近利,去治理富饒之地,由於智謀多變,能應付當地複雜多變的局麵。富饒之地,由於民眾有錢,生活不成問題了,就會把心思用到其他方麵,社會就生出許多問題。他們不僅自己生事,還想方設法打通關節,賄賂官員。治理這樣的地方,如果智謀不夠,反應不快,沒有一定的處世方法,隻以單純的直來直去的方法處理問題,不僅關係難處,而且會把自己弄得很被動,既不利於開展工作,也不利於治理政事。因此這類地方對伎倆之人是最為適合的。
總之,曾國藩主張用人如用器,既用他的長處,同時也避開他的短處。
與此相反,曾國藩拒絕幕僚的正確建議而遭失敗或誹議鼎沸的事例也不少,曾國藩晚年對此也頗為後悔。總體而言,曾國藩能夠虛心納言,鼓勵幕僚直言敢諫,這對他事業的成功有很大幫助。有人評論說:曾國藩“以儒臣督師,削平大難,蔚成中興之業,固由公之英文巨武蘊積使然,亦由幕府多才,集眾思廣眾益也”。
比較而言,曾國藩對幕僚的影響顯然會更大、更深遠一些。多年來,他一直對其幕僚精心培養,視若子弟,除為數不多的幾個老朋友和儒宿之學之外,一般幕僚亦對曾國藩尊之為師,極為崇拜,一言一行無不視為楷模。從道德修養、為人處世到學術觀點、文學理論,以至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方麵,幕僚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響。尤其經常在他身邊的人員,與之朝夕相處,耳濡目染,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於不知不覺之中,已受其熏陶,增長了見識和才幹。正如薛福成說的那樣,他們雖專屬一行,曾國藩卻能讓他們的智慧彙集一點。比如引水,幕府就是水渠;若要說種莊稼,那麼幕府就是播種的地方,因而他能獲得很多人才。
曾國藩的另一幕僚張文虎在談及幕僚易於成才的原因時也說,蓋“其耳聞目見較親於人,而所至山川地理之形勝,指揮之難易,軍情之離合,寇形之盛衰變幻,與凡大帥所措施,莫不熟察之,而存於心久。及其措之裕如,固不啻取懷而予。故造就人才,莫速於此。”
讓別人下得了台。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與人交往之時特別講究麵子問題。麵子問題關係到個人的人格尊嚴問題。不給別人麵子,就容易使同路人變成陌路人,使朋友變成敵人,使親戚之間變成仇家,輕則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重則讓人帶來殺身之禍,這樣的事情我們經常在生活中可以見到。深諳中國傳統文化的曾國藩,自然深識其中的道理。他在讀書筆記中就提到過這樣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