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曾國藩與人合作的智慧(3)(2 / 2)

春秋時期,魏國有個大夫叫須賈,很有見識,深得魏王倚重。其時,魏國與齊國有仇,眼見齊國逐漸強盛起來,魏王怕齊國前來報仇,就派須賈去齊國聯絡感情。

當時,須賈手下有個門客叫範雎,很有才能,為了能很好地完成魏王的使命,須賈就帶著範雎一同去了齊國。可沒想到,齊國的國王把須賈臭罵了一頓。

須賈沒有完成任務,心裏很害怕。回國以後,為了推卸責任,就對相國魏齊說,範雎私下接受了齊王送的禮物,向齊國泄露了秘密,所以任務沒有完成。魏齊聽了大怒,派人把範雎捉住,把他打得奄奄一息之後,丟進了廁所裏,使範雎丟盡了所謂的“麵子”,致使他懷恨在心,發誓此生必報此仇。

後來,範雎在朋友的幫助下,悄悄地養好傷,逃到了秦國。在秦國,他為了報仇,改名張祿,並且因為才智過人,受到了秦王的器重,拜為丞相。秦王也在範雎的竭力輔佐下,國力日漸強盛,並製定了“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

一年,魏王聽說秦國有向東攻打韓國和魏國的打算,就召集大臣商量辦法。相國魏齊說:“秦國是強國,我們根本就打不過人家。聽說秦國的丞相張祿是咱們魏國人,他對父母之邦總是有感情的,咱們不如先去找張祿疏通疏通,請他在秦王麵前說說情。”魏王覺得這個方法不錯,於是就打發大夫須賈到秦國去求和。

須賈來到秦國,找到了相府。範雎一看是須賈來了,心中十分高興,他知道報仇的機會到了。須賈一看秦國的丞相原來就是範雎,就癱坐在了地上,知道自己完了。

當晚,範雎大擺宴席,把各國的使臣都請來了。他讓須賈坐在堂下,在他麵前放了一盆馬料,叫兩名臉上刺字的養馬犯人夾著他,像喂馬一樣喂他馬料,讓他的麵子喪失殆盡。並且範雎一邊喂他,一邊還說:“替我告訴魏王,趕快把魏齊的人頭給我送來。如其不然,我就要血洗魏國。”後來,魏齊被逼無奈,隻好自殺,須賈也沒落到好下場。堂堂的魏國相國和大夫,因為得罪了一個小小的門客的“麵子”,卻付出了一生的代價。

曾國藩在今人眼中似乎是個手執羽扇、不苟言笑、沉穩木訥的君子形象,實際上這代表了他成熟時期的性格。早年的曾國藩卻多言健談、愛出風頭、喜於交往。中國有“禍從口出”“多言必失”的箴戒,但青年時代的曾國藩喜歡直來直去,“每日總是話過多”,而且常常與人爭得麵紅耳赤,這還不算,他還有“議人短”的毛病,經常傷及別人的麵子,得罪別人。他自己也深知“言多尖刻,惹人厭煩”,也為此下定決心,減少與人的往來,但就是難以改過。每當朋友間切磋時,曾國藩又常常自持己見,強言爭辯,“隻是要壓倒他人,獲取名譽”。

一次,曾國藩在家為父親祝壽,他的朋友小珊也前來,席間二人的語言碰撞,曾國藩的父親看在眼裏。客人走後,父親與曾國藩談起做人的道理,尤其講了一大堆關於給人留麵子的話。曾國藩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遂親自往小珊家中表示歉意。當天的日記他總結自己有三大過:

“小珊前與予有隙,細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見信?苟我素能禮人以敬,何至人有謾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謾罵,忿戾不顧,幾於誌身及親若此!此事餘有三大過: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時一語不合,忿恨無禮,二也;齷齬之後,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此之不知,遣問其他?謹記於此,以為切戒。”

自此以後,曾國藩在處事待人方麵日漸成熟,給人留麵子這一點尤其成為他以後待人交友的原則。

世人都愛麵子,中國人尤其如此。自古以來就有“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的說法。給人以麵子,一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二是為了在以後的生活中別人給你麵子,這樣就會讓難處的關係變得容易,讓難辦的事情變得順利,一舉而多得,何樂而不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