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人就要有大氣魄。
胡雪岩是有抱負有理想的人,雖然他為了理想,時常弄得心力交瘁,但他仍不舍不棄。
他曾對王有齡說:“說到我的誌向,與眾不同,我喜歡錢多,越多越好!”他圍攏兩手,做了個摟錢的姿勢。
“不過我有了錢不是拿銀票糊牆壁、看看過癮就算,我有了錢要用出去!
世界上頂痛快的一件事,就是看到人家窮途末路,剛好遇到我身上有錢。”他做了個揮手斥金的姿態,仿佛真有其事地說:“拿去用!夠不夠?”
這是何等氣勢啊!那些終日蠅營狗苟之人又如何能了解呢?
胡雪岩以後有了錢,也確實不止一次地這樣做,他出手大方,令人欽佩。
這是一方麵,另一麵則大肆揮霍。
雖然可能有人對胡雪岩的胸中之誌嗤之以鼻,但胡雪岩作為一介草民,在風起雲湧的曆史之中,能夠發跡於江南,能夠成為日後的紅頂商人。其胸中之誌和其氣吞山河的氣魄,我們又怎能不為之折服呢?
胡雪岩所從事的職業,乃是以充分發揮個人才智為特征的商業活動。成敗利鈍,全在一念之間,個人發揮的餘地很大,客觀受掣肘因素甚小,而且表現的方式也大為不同。所以胡雪岩能以錢莊學生子的出身,最後發展到支撐半壁江山的錢莊業老板,如此氣魄,翻開近代商業史,少有人能與之比肩。
胡雪岩的商業活動,對近代史的重大曆史事件的走向產生了影響。胡雪岩充分展露了一個人對自身、對外界的把握和應對。這一充分體現,概括為一字,乃是大發舒意的“伸”字,也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之“伸”字;或者說,表現出的是一種圓而神的處世方式,所謂圓,就是圓融通達,行得通也。我們著迷於胡雪岩的,無非就是這個處處事事行得通的道理;而通天入地謂之神,也就是為人能夠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無所阻滯,是曰圓神。
商人需要擴展,就此而論,胡雪岩與其他商人無異。但是胡雪岩所處的那個時代特殊,胡雪岩的應對手法也與常人迥異,因此,胡雪岩的商業擴展也成為特點鮮明、世人矚目的現象。
胡雪岩在其商業經營中表現出了氣吞山河的大氣魄。其不斷擴展與官僚階層、與江湖勢力、與洋人及洋人買辦、與下層被管理者和下層百姓的關係;在商業經營範圍上,即不斷擴展其錢莊業覆蓋範圍,其絲業壟斷能力,其典當業、藥業以及其他能夠迅速擴大其聲名的慈善業和廣告業。最後,終成富甲天下的巨商。
商場有商場的規則。
杭州城光複,胡雪岩找到王有齡的屍首,感念其知遇之恩,不禁哭吊了一番。朝廷自然為王有齡的殉節而死,感到十分痛惜和欽佩,特下詔褒獎,並厚恤其家屬。
胡雪岩取出王有齡在阜康的全部存款,歸還給他的家屬。除此之外,胡雪岩還定下每月拿出二百兩銀子照顧王有齡幾位遺子直到成年的規矩。
杭州城危急之時,胡雪岩已經把杭州阜康錢莊的銀兩全部抽出,轉移到上海等地的阜康錢號。所以胡雪岩並沒有因為杭州城的失陷而有損失。
有不明事理的,就拿這做文章,說胡雪岩早就存了投機之心,顯見出沒有誠意與王有齡共同生死。以王有齡待胡雪岩之厚,這種做法便顯得讓人心寒。
其實王有齡是知道胡雪岩抽走存款的,而且王有齡還鼓勵胡雪岩這麼做。因為,與其讓這筆錢落到“長毛”手裏,還不如抽到上海。隻要錢在上海,倒不愁沒有力量購買軍械,守衛杭州。
有人說有異議的不在於胡雪岩把阜康的錢抽走了,而在於胡雪岩當時把王有齡交托給他經手的浙江防務費用一並偷偷抽調上海,並且趁戰事混亂,不明不白地私吞了許多公款。
如果真是這樣,胡雪岩的行徑倒值得懷疑了。
不過依胡雪岩的力量,尚不足以封住所有人的口。況且商場上的事,不免磕磕絆絆結下很多怨仇。這些仇人,就算在浙江,因為有左宗棠的攔擋沒法揭胡雪岩的底,在上海,卻有足夠的力量把胡雪岩的醜事揭露清楚。
既然一直沒人這麼做,可以估計,傳聞隻是傳聞,胡雪岩吞沒公款的可能性不大。
時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傳聞,與胡雪岩的行事有很大關係。胡雪岩與官府聯係過於緊密,人們不免會想到,這裏邊會有彎彎繞。
彎彎繞是有,不過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種繞法。胡雪岩經商,自有他的一套思路和原則。
在官款問題上,胡雪岩的原則是:互相利用完全可以,官私不分絕對不可。
因為按照胡雪岩的想法,官款猶如君,所謂伴君如伴虎。雖然它含混、款目大、有後盾,用起來很方便,可是因為它不像私款,明確了定息、手續,隨我怎麼用都無不可。所以依照商人凡是與“官”有關的都要特別謹慎的原則,胡雪岩對官款都持若即若離的態度。終其一生,你可以說他借機為自己賺了一把,卻絕對不會發現他強吞公款的事情。
照胡雪岩的話,就是“在官言官,在商言商”。王有齡身為巡撫,自然處處得從“官”的角度考慮問題。胡雪岩的心思卻全在“商”上,所以他做每一件事都從“商”的角度考慮怎麼處理。
從杭州抽走阜康資金,胡雪岩是對王有齡明說了,並不是胡雪岩不重交情,而是他從商業角度,謹慎地處理這一事情。“人可以與你共生死,經營的資財卻不能”,這是兩件事,不可混為一談。
事實證明胡雪岩撤資十分及時,而且效果甚好。因為上海平安無事,保住了幾萬戶客戶的財產。杭州淪陷,好多錢莊的財產一朝全部被太平軍征用,唯有阜康錢莊,無一損失。客戶感念胡雪岩經營有道,故而在阜康資產回流後,無一抽走存銀,相反,有好多在戰亂中保住了財產的人家,也都紛紛前來阜康存儲。阜康的規模,不但沒有因為戰亂萎縮,反而一下子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