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千古前童鎮(2 / 3)

坐在石鏡精舍遺址的門檻上,我久久地坐著,我似乎沉入了冥想:前童不一般。王十朋讚石鏡溪說“別有一溪清似鏡,不須人為拂塵埃”,風來也好,雨來也好,流經眼前的清清的白溪總是不息地流淌著。土根靈遠的前童古鎮,就這樣,“不須人為拂塵埃”,在平平靜靜的耕讀理想中發展著,平靜得連大旅行家徐霞客經過梁皇歇宿梁皇,在他的《徐霞客遊記》開篇落筆寧海的時候,也不曾提他一筆一畫。

鹿山的東北坡山嶴裏,有成片的鬆林。這一片鬆林,我第一眼看到,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粗壯,挺拔,高大,向上。每次登上鹿山,我總要坐在緩緩的草坡上看這片鬆林。古鎮無語,但我在慢慢地讀懂他。鬆林牽引著我走向石鏡山,走進南嶴,走近南嶴的古柏,走近童伯禮和方孝孺。石鏡精舍,讓我的心為他一震為他一顫:古鎮,原來還有這樣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涉水白溪,白溪水撩撥我的雙腿的時候,我知道了黃沙壩,知道了黃沙壩的故事。我順著那進村的渠水重新走進古鎮,我覺得我與古鎮更加親近了。

還是在明朝吧,是正德四年,是的,是明朝正德四年,他被古鎮的後人非常恭敬地稱為繼樂公,繼承著童伯禮的樂善好施古道熱腸。他為使古鎮的村民免受旱澇之苦,聚集村民,在白溪上修築砩堤,堤壩內栽樹,堤壩外清障,白溪水漲下閘防洪,平時清流引水灌田,從此,清流入村,家家有水流過,清流聯結了全村,鹿山、塔山似乎更加蔥綠了,村前村後的湖泊接納了清流似乎更亮了,古鎮從那時起似乎也更有生氣更加充滿活力了。黃沙壩,為古鎮的布局引來了活水,白溪水激活了古鎮,營造了古鎮水流環村過戶的基本格局。

古鎮,我不知道鎮東的致思亭是什麼時候造的,四根微向內傾的石柱子撐起四角翹簷的造亭風格,我隻知道是明朝的遺風。致思亭,我不知道致思什麼,但我知道村民對致思亭有更通俗的稱呼,稱它為“著衣亭”,我懂得村民的意思,著衣亭是在向人們昭示:這裏是禮儀之鄉,過村,你別忙著走,我造個亭為你擋風擋雨擋日曬,你歇歇腳。亭在湖邊,夏日,涼風習習,正好整衣歇口氣;冬日,湖水澄碧,平息你倦遊的心。我不知道亭造的地方是否就是方孝孺來當老師時玩水的地方,但方孝孺的影響肯定是在的,不然,這個亭為什麼讓攝影師頻頻地把鏡頭對準它呢?鎮北是梁皇溪,鎮南是白溪,鎮西是鹿山,鎮東塔山致思亭,村鎮裏的座座古院落鋪展成的古鎮風貌,孕育了現在的旅遊名鎮。有人說方孝孺“文不足以語先生,而先生之蘊蓄、底裏、操履、經略實因文以見”。古鎮是否也是如此呢?他的底蘊操曆寫在村鎮的街巷裏,村鎮的街巷就是古鎮前童“因文以見”的大文章。古鎮前童親親的卵石路,穿行於鄉親的家門口,讓人心裏踏踏實實,讓人感受綿綿不盡的鄉情鄉意,更何況卵石路是流水相伴相繞橋橋相連相通的呢?有人說這水與村的巧妙結合是智慧的結晶,是偉大的創造。古鎮前童有區別於別處的柔軟和堅硬結合的另一種風格。古鎮前童的偉大在於他獨特的風格。

小橋流水,是江南水鄉的特色,可古鎮的小橋流水又自有自己的風格。就說花橋吧,外人一聽,肯定有特別美好的想象,我不知花橋的時候,多次走過花橋而不見花橋,花橋實在小,小時候,可能要走幾步,現在,我可是一跳就過,或者幹脆說,我一步就可以跨過。花橋的花,也不複雜,就在橋欄兩旁雕著,簡簡單單樸樸實實。水倒是特別地親近,不像烏鎮,站在橋上撩不到水,走到水邊還得走下好幾個台級。在這裏,高興了,就可跳下去玩個痛快,就像在自家門口一樣方便,想玩就玩,想上來就可一步上來。烏鎮是商家店鋪林立,這裏卻是最淳樸的家,順著水走,轉一彎拐一角,幾乎能走遍全村每一家,時不時地讓人有曲徑通幽的感受;麥餅的香,麥麵的順溜,香幹的焦黃,豆腐的嫩白,更讓人留戀不已。白牆青瓦的兩層院落一個又一個,這裏是唐屋,這裏是大夫第,這裏是職思居,這裏是塔山德鄰童氏書院……卵石路連著,水路連著,相連著的是一鎮的書香,走進古鎮的每一家,誰家沒有子弟在進學?這就是古鎮的風格。古鎮簡樸平實不張揚,古鎮的蘊蓄、底裏就在這平實之中,就在這不息的進學之中。古鎮的水讓人著迷,曲流的水,比蘭亭的曲水流觴更生活化、更有現實生活的親和力;古鎮明清風格的建築讓人著迷,樸實自然,院中有園,園中有院,讓人不斷回味農家生活的富足與蘊藉溫馨。更別提方孝孺設計的獨特的宗祠,那更是浙東難覓的保存完好且獨具特色的明代宗祠樣本,每年在這裏表演的“把酒”,讓人激情高漲,讓人回味不盡。這是誰家的媳婦,這是誰家的姑娘,你看那眉眼,你看那把酒的穩當,你看那行步的功夫……古鎮讓人走在卵石小巷中,不斷有驚喜,就像時不時出現在水圳石縫裏一把泥裏長成的天蘿篷,一架架綠意盎然,這裏一篷,那裏一簇。千年古風,清淑之氣,萃於小鎮建築和生活的每一處。古鎮的蘊蓄、底裏隻有生活其中才能體會,隻有了解、生活其中的人才能深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