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你好,霞客(1 / 3)

霞客,你好!

懷“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之誌的霞客,你好!

你留下的《徐霞客遊記》,讓後人我敬佩不已。你是精心還是無意,最後的開篇之地,竟不是你自己的家鄉,而是我的家鄉寧海!

作為一本書,你一生的旅遊成果,你肯定是要不斷地增刪修改傳之後人的,不論最後怎麼變動,可最終,你還是把遊神秀天台山作為第一篇留在了書中!而這第一篇卻讓一個縣城,在你第一次出遊近400年以後的日子裏,成了開遊的標誌。你是欣喜還是……我不好猜測。但作為寧海人,我卻希望你的心情能像寫開篇時寧海留給你的感受一樣,“人意山光,俱有喜態。”

“人意山光,俱有喜態”,八個字,真是太好了。後人我與你不同,我是海陸空“走南闖北”名遊全國而實際沒遊,二三十年後,回頭看我的出遊,我的出遊如果還有點遊的意味的話,那感覺真就是隻有你寫的“人意山光,俱有喜態”八個字可形容,且形容得最好!遊的心態我隻感受到了那麼一點淺淺的,與你遊曆一生而最後在開篇保留下這八字的意味肯定截然不同。但我還是要向你發問:

霞客,這八個字是否就是你晚年在雲南抱病修訂遊記時的心情呢?在友人送你回家鄉與留在家鄉的最後歲月裏,你是否在回味壯遊時還念念不忘寧海山水給你的“人意山光”的感受和“俱有喜態”的心靈溫暖呢?你是否就是因為這一心情,而特別鍾情於天台與四明交接之地的寧海呢?寧海人幾百年之後與現在的你的感應,是否讓你真的開心且欣喜呢?我不知道。但今天,我想與你一起再走一走,你在寧海走過或宿過、兩次用過飯的那些地方。不知你是否有意?我想與你再走一走這一段路。

出西門。

現在沒有西門城樓了,但你不要失望,因為在2010年的開遊節的時候,將會看到新建的西門城樓。那新建的城樓有兩層,上層全為木結構,那城樓是否是你當年所見景象,我也沒見到,不知究竟是如何模樣,不好為你介紹。名“登台門”大概是可以肯定的,那是因為尊重曆史,也是尊重你。當然也可能像你一樣順從俗稱,就叫“西門”。隻是我想,你是不會太在意城樓以及城樓命名的,是嗎?你遊記中記的是“自寧海出西門”,隻是“過”一個門而已,你更多關注的是一路的景致,是吧?現在有一塊碑,你倒是要看看的,那是立在柔石中學大門外的“徐霞客記遊始發地”石碑。隻是我想知道這個地方在你那時候是個什麼樣子的。你笑了,也許你也不太記得了,因為你開心,你出西門後,一路看到的是人意與山光,抬頭看天,雲散去了,太陽明朗,天肯定是藍得讓你喜滋滋的,走過茶亭,走過羅公溪與清泉山之間的古道,你肯定感受到我們寧海先賢方孝孺寫過的“寧邑遊者必至,至必樂之而歸”的歡樂景象。隻是你的遊記太精致了,不像現在,什麼都拉得長長的。你沒有記下你是否到過西門附近的崇寺山旁邊北宋時影響最大的佛學大師、慈雲懺主遵式的弘法道場和五代時為民請命、減免稅賦的良吏陳長官的墓道,從你全書的記載來看,你肯定看過,但你的重點在考察,那些人文的東西,你都很少涉筆。人文,你隻是在深深地感受而不作為重點記載,是嗎?

你一路從家鄉過來,在寧海歇宿了幾天?你沒說,我想現在你也不會說,但對讀過輿地誌、山海圖經和諸多地方誌的你來說,你一定讀到過晉代孫綽《遊天台山賦》中的句子:“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皆玄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到寧海後,我想你對“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一定深有感覺的吧?玄聖、靈仙、桃花源,這些山水精靈裏麵又蘊涵了多少美好的憧憬與向往呢?我想“盡人神之壯麗”,那是多麼美麗而又溫暖的感覺!那種感覺留在心底,可以溫暖一輩子的,是嗎?有人還以此推測你在寧海縣城逗留過許多時間,碰到了許多喜事,否則,你也不會說出“俱有喜態”的話的。我不是很讚同這樣的推測,但我喜歡你所具有的那份喜態。當年我讀到孫綽所寫的那樣美妙的句子,我不僅高興,而且非常自豪:寧海山海相融入神既壯又麗,是我所向往的“和諧”文化的最美景致,我心裏真“俱有喜態”。霞客你說出了我的心裏話。求學時,我讀枚乘《七發》,對那一問一答的賦體表現形式,我也是既驚又喜而興奮。再待後來讀到宋代儲國秀《寧海縣賦》,驚喜之外,更有了發自內心的親切感:“有客自東都來,問於桃源主人曰:‘吾行天下,周覽山川,九土之別揚州,台嶽未發神秀……子居是邦,願聞所以然?’主人曰:‘客亦知夫天施地長之有消長,古往今來之有更禪者乎?以吳越為夷索,春秋之所同貶,以台、明為環富,詞人之所深羨……其山則東有帽峰、蓋蒼之絕,西有桑洲、桐岩之卓峰、梘城矗立於南鄙,天門昂峙於北封……其海則停納萬流、宗長四瀆、控直港於稽、鄞,引大洋於溫、福,出烏崎,通鴨綠,睎日本,睇陽穀……以至惟錯之珍,所產者多,鱸脆鱉肥、螺珍珧柱,蠣壯蝦魁……《水經》失於登載,《爾雅》昧於記注,名不周知,品不殫舉’”。我是寧海人,我是桃源主人,霞客,想到落英繽紛的桃花源了嗎?“子居是邦,願聞所以然?”如果你現在這樣問我,我會回答:“我們寧海真乃靈仙之所窟宅,淵明世外之桃源啊!”所產之多,現在有“寧海海鮮鮮天下”之特稱,東海雲頂、浙東大峽穀,寧海生態也為眾人所稱道讚揚。

我是桃源主人,我心喜悅。有這樣的內心觀照,再來看眼前的風景,自是別具法眼,是吧,霞客?

現在,我們來到了清代馬世科描寫的“憑眺東樓堪畫處,好留瑞色到人家”的西山古道。現代人這樣描述西山古道——“依山臨溪,風景秀麗,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你肯定不會點頭讚賞,這語言不能很好地傳達那種美妙感覺,你要說的好像是“渡溪入山”,是吧?美妙也自在那清新平實語言裏頭。我倒是覺得前麵提到的清人“好留瑞色到人家”與你的文字一樣,還有些蘊涵與意味,還有點典雅。你看呢,一個“瑞”字,讓我想到的是最美的人世生活圖景:吉祥又如意,這不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主題嗎?這個地方後來還立了碑,記的事,離你很遠離我很近,是民國初年北伐戰爭的事。戰事,不說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