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讀作者的文字,其實,作者張立勤說得很好。我是不必贅言的。請讓我們來讀作者的明示吧,讓我們找回那一份人生的溫暖,而讓別人來羨慕我們。互相羨慕著,我們的生活就多彩得多了。
我真的十分羨慕那些小說作者,他們從小就去小教堂。去自己村子裏的,或小鎮上的。他們跟著自己的父母,去小教堂望彌撒。身旁的別人,也都是自己認識的大人和孩子們。那是他們的日常生活,必需的生活。我忽然發現,去那裏的每一個人民,都像是從小教堂分出來的一樣。是分出來的,之後他們四散開了。但不論他們走到哪裏,都會帶著小教堂的神情與給予。其實,這也是一種永遠的“分不出來”,永遠的形影不離。我們中華文化比這偉大得多,更深沉得多,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地繼承發揚呢?我們應該有比他們“可去的地方”多得多的地方,我們的民族講的合眾的文化,那樣的可去的地方甚至比家還要有意味,照作者的說法西方小教堂“是一個與靈魂緊密相連的地方,一個離天最近的地方”,而我要說,中華文化中的豐富多彩的神堂廟會年節禮俗,那更是一個離天最近,與每一個靈魂都能相通的最和諧的地方,我們從出生伊始到生命的結束都受到人性的溫暖關照。雖然我們沒有說“我親愛的孩子們”,但我們做得更加紮實,四散開去的人們不僅帶著那份神情與給予,更有歸根的強烈願望,不論他們漂泊天涯何方!這是我們的驕傲,“我親愛的孩子們”!當然,更美好的前景是在吸收了全人類的文明,剔除了我們固有的糟粕之後。我憧憬著與時俱進的中華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