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為人之本。孔子講,為人的最高境界是仁智禮義信,這個信就是誠信。人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講文明。守誠信,那麼整個社會將是和諧的社會。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居民的誠信水平較低,造成政府管理成本的高昂。居民的誠信水平與社會管理成本成反比。居民的不誠信行為主要表現在:從為官者看,一些官員以權謀私、弄虛作假、營私舞弊、貪汙受賄等現象嚴重,導致政府管理和監督幹部的成本高昂;同時一些官員的不依法行政也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更為嚴重的是官德毀、民德降,直接影響到事業的興衰和成敗。從企業領導者看,一些國有企業的領導不關注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嚴重;一些民營企業經營者的短期行為造成市場秩序的混亂,導致資本的外逃;從科技教育者看,一些學者的學術造假,導致緊缺的科研經費浪費;一些教師師德的下降,影響了受教育者的質量;從行醫者看,一些醫生醫風日下,醫患紛爭層出不窮,給患者造成嚴重的經濟和身心損失;為學生者,考場作弊,還自認為作弊是小事,被抓了自認倒黴,沒有抓住自己就撿了便宜,在思想上不把它當回事兒,等等。這種種行為像“病毒”一樣侵蝕著社會的肌體,像“沙塵暴”一樣吞噬著信用的“綠洲”。不講誠信、欺騙欺詐已成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成為製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大障礙。
3.加強誠信建設的著眼點
一要以誠信觀念教育為先導,營造誠信建設氛圍。信用經濟的發展、誠信社會的建立,需要相應的政治、文化、道德、法律和信息、技術等作基礎。健全社會信用,培養公民的誠信品質,是事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否順利推進的重大問題。必須積極構建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係,廣泛、深入、持久地在全體公民中進行道德思想、道德信念、道德規範、道德傳統的教育,引導人們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做到說話要守信,做人要誠實,做事要誠信,使社會主義道德觀念成為人們的內在覺悟,約束和規範自己的言行,為全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
二要以規範誠信行為為突破,打好誠信建設的基礎。誠信建設是多層次的,政府要建設誠信政府,窗口要建成誠信窗口,企業要建成誠信企業,公民都要做誠信公民。誠信社會的創造不能單靠單個經濟組織和個人,要靠社會各個方麵。首先,政府要率先誠信。在現代市場經濟活動中,政府在建設誠信社會中起著主導作用。建設誠信政府,樹立政府誠信是重建誠信的首要之舉,有了政府誠信這個基礎,企業、個人誠信才會越來越好。如果沒有誠信政府,就不會有誠信部門,也不會有誠信窗口、誠信企業、誠信學校,當然公民的誠信建設也會受到影響。政府誠信的核心是依法行政,百分之百的兌現政府的承諾,對於不誠信的行為堅決依法處置。要轉變行政理念,由任意行政轉變到誠信行政;改革行政管理方式,鏟除政府失信的根源;發揮政府職能,組織實施誠信重建工程;政府要規範社會信用關係,整頓信用秩序。其次,突出企業誠信。規範的契約關係、良好的信用觀念是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基本前提。誠信是一張名片,是擴大開放的通行憑證,是企業走向市場的一個通行證。再次,恪守個人誠信。對於每個人來說,誠實守信是為人的基本準則,離開了誠實,缺少了誠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礎。有誠實可信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才能真正立身處世。而對於那些欺世盜名、謊言彌天的人來說,隻能自食其果。
三要以法德並舉為抓手,共同推進誠信建設。堅持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法治”與“德治”雙管齊下。誠信和法律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兩個基本工具,兩者常常是互為加強的。良好的信譽可以大大提高法律的威懾力,同樣有了完善的法律體係和嚴厲的法律製裁也可以使人們更講誠信。
四要以完善體係為載體,創新誠信建設製度。從市場經濟體製規範的角度出發,多方麵建立和完善一套規則和信用管理體係,發揮製度與規則在誠信體係中的剛性他律作用。在重塑誠信社會中,要構築建設一個健全的社會信用管理體係和製約監督機製。首先,完善信用管理體係。循序漸進地建立規範有序,完善的信用管理體係,一是製定信用評估標準,使信用評估有可靠的依據,杜絕隨意性。二是健全各種中介組織和機構,如信用評估、資信、擔保等機構,負責個人、企業的信用調查、信用評價等工作,為交易企業和個人提供信息服務,使之按照市場化的方式進行運作,並作為一種重要的信用資源,服務於整個社會的信用體係建設。三是建立資信數據網絡。其次,健全製約監督機構。要遏製不誠信行為,從社會環境上推動建立良好的信用,除靠自我約束之外,還必須他律。一是嚴格職能監督,二是強化群眾監督,三是強化輿論監督,四是加強信用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