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人無完人(3 / 3)

所有這一切都令小王十分感動,也終於服氣了領導為什麼就沒看上他,也許就是因為自己沒有這個度量和胸懷吧!於是滿腔的憤慨和不平都漸漸消退,自己也終於得到了平衡。兩人的關係又回到了當初的友好、和諧狀態,後來才知道竟然有人還曾想借此事無中生有,離間他倆的關係,以達到個人目的,真是好險。

巴掌不打笑臉,多以笑臉待人就能贏得友誼、理解和發展,化幹戈為玉帛。“沒有人喜歡挨耳光,沒有人會拒好意於千裏之外,”這話真是再英明不過了。

嫉妒,一個令人生厭的字眼。

在工作中,誰都同它打過交道,誰都恨它,誰都怕它,但又常常苦於沒有辦法對付它。同事之間的嫉妒是時時都可能出現的。

嫉妒的曆史源遠流長。這種不健康的思想意識,在封建社會裏更是司空見慣。就連大名鼎鼎的屈原、賈誼、李白等人也奈何它不得。屈原是一位具有進步政治思想的傑出人物,但到頭來還是遭到權貴的打擊而被流放。“漢朝公卿忌賈生”,年輕有為的博士賈誼,為朝廷大臣所忌,被誹謗為“專欲擅權,傷亂諸事”,結果是一身才華,無法施展。大詩人李白在朝廷受嫉妒,被讒毀,被迫離開長安,最終也隻能發出“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哀歎。

嫉妒也稱忌妒,是指對才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巴爾紮克說:“嫉妒潛伺在人心底,如毒蛇潛伏在穴中。”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在《論嫉妒》一書裏也指出:“當一個人自身缺乏某種美德的時候,他就一定要貶低別人的這種美德,以求實現兩者的平衡。”心理學家還認為,嫉妒是一種精神上的病態,不僅嚴重地影響嫉妒者的身心健康,正如巴爾紮克所言:“嫉妒者遭受的痛苦比任何人所受的痛苦更大,因為他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都能使他痛苦萬分”。而且還殃及他人,嚴重地影響同事間的團結,影響夫妻關係和家庭和睦,因嫉妒心過重導致犯罪的事例也屢見不鮮。有關人士分析認為,誣陷罪、故意傷害罪中相當部分是由嫉妒引起的。

對付嫉妒,首要的是要戰勝自己。在這裏,關鍵是要有一個好的心理素質。與其說是對付嫉妒,倒不如說是你在對付自己。這就是猶如打仗和對待疾病一樣,如果你還沒有上戰場,就先輸了膽。如果你還沒有染上什麼病菌,就在那裏無病呻吟,那還不打敗仗、不招惹病魔?有這樣一個調查數據,足可以說明心理因素的重要。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的一組心理學家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高達70%的成年女性和81%的成年男性在其一生中曾有過“怯場”。這些人由於心理因素所致,在見到陌生人或者置身於未曾經曆過的場麵時,會感到緊張焦躁,或變得沉默寡言,有的甚至心跳加速,冷汗直冒——此時此刻,大腦會突然停止工作,思維變得一片混亂,既聽不見對方說的話,也不知道自己該說些什麼才好。我想,成功者的經驗至少將會從三個方麵引你走出迷霧。這就是:“其一,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隻要是做得對的,就應該堅持到底,而不應當聽風就是雨,患得患失,滯步不前。其二,要藐視對手。就是說,麵對嫉妒,在心理上不要產生懼怕感。“人言”雖然“可畏”,但“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更何況,有嫉妒心者大都是工作學習上的暫時落伍者,或是事業上暫無成就者。這些人由於長期精神負擔的壓抑,胸中鬱悶,精神空虛得很。說句不謙虛的話,對這些人不攻即可自破。其三,要少發牢騷。嫉妒別人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也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人們鄙視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你在此時此刻把主要時間和精力用在發牢騷的嫉妒上,我想,這除了無濟於事外,必定還會影響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影響同事間的相互團結和友誼。

讓人家去說吧,我走我的路。當嫉妒來臨時,可能會給你惹來麻煩,以至產生危害,但更大的悲劇卻在於你輕易地改變自己的正確觀點和中斷正在追求著的進步之路。下麵這則故事也許能告訴你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