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別自高自大(3 / 3)

縱觀鄭板橋的一生,從“一官歸去來”,到“三絕詩書畫”,人們可以看出,政治抱負與藝術創造,雖然所需要的素質和評價標準不同,而要將其集於一身,其難度可想可知。當官,有的時候甚至需要不惜手段地洞明人事,而且還須具備運籌於股掌之間的本領,而對藝術創作則需要一副與世無爭的“在野”心態,能不時以民間的活力,作為一塊澆灌自己心靈的聖地。鄭板橋正因為有“一官歸去來”的經曆,最後才有“三絕詩書畫”的收獲。雖然我們不能就板橋絕大的藝術成就而感謝官場對他的“修理”,使他及早迷途知返,但官場的失敗,帶來了藝術的幸事,卻是不爭的事實。板橋的晚年生活,在他自己的《靳秋田索畫》裏曾作過詳盡的表述:“終日作字作畫,不得休息,便要罵人,三日不動筆,又想一幅紙來,非以供天下人之安享也。”其實板橋作為一位狂放的文士,活在那個暗昧專製的時代,不合時宜的命運是鐵定了的。他的苦處不僅在於“我於困頓已無辭”,而且還在於他的藝術創造對時代的超越性,所帶來的對他無盡的誤解。即使他與世俗社會妥協,且向它們投降,世俗社會仍然認為他不夠徹底,“束狂入世猶嫌放,學拙論文尚厭奇”(自遣)。既然事情是這個樣子,板橋也就隻好放野,一路的狂怪下去了。

我們在與人交往時有必要的還得裝裝糊塗,尤其是自己的上司,畢竟領導也是人,有些地方做得不對,有些事睜隻眼、閉隻眼過去也就算了,如果你每件事都和他較真,那最後吃虧的可能還是你。

要有全局觀念,不能在每一件雞毛蒜皮的事上都斤斤計較,隻要在整體上、原則上不超出限度,該忍就忍一下。

小事可以糊塗,大事不糊塗。如果事情對全局影響不大,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就沒有必要計較。

表麵糊塗,暗地裏不糊塗。所作的糊塗隻是迷惑對方的一種手段,在背後應冷眼旁觀,清醒地縱觀全局,該出手時便出手。

人有聰明人和糊塗人之分;同是聰明人,又有大聰明和小聰明之分;同時糊塗人,則又有真糊塗和假糊塗之分。

智和愚對人一生命運的影響極大。“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說聰明人有時也會辦蠢事;“大智若愚,”“難得糊塗”,說確實聰明的人往往表麵上愚拙,這是一種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聰明反被聰明誤”,揭示了耍小聰明者的報應。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這是蘇軾的觀點。他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說;“力辭於未及之事,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我們可以理解為對於那些不情願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來有大勇,卻裝出怯懦的樣子,本來很聰敏,硬裝出很愚拙的樣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時也不做隨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張揚,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實力。李贄也有類似的觀點:“蓋眾川合流,務欲以成其大;土石並砌,務以實其堅。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並砌,以實其堅,這才是大智若愚。

中國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論語-為政》中講孔子的弟子顏回會“守愚”,深得其師的喜愛。他表麵上唯唯喏喏,迷迷糊糊,其實他在用心勁,後他總能把先生的教導清楚而有條理的講出來。可見若愚並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虛懷若穀,寬厚敦和,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

大智若愚,真是一種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