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要留有餘地(3 / 3)

上視眼。這種人的眼睛專往上看,隻看上級臉色行事:上邊點頭他點頭,上邊搖頭他搖頭,惟上是瞻。他還有理論,叫做:“凡事抓關鍵,關鍵是上頭。”認為隻要抓住了上頭,上頭滿意了,就是一通百通:抓不住上頭,隻抓下頭,等於瞎子點燈。於是,吹喇叭,抬轎子,投其所好。領導者不悅的人,他極力貶斥;領導者讚賞的人,他倍加推崇;領導者不願辦的事,他堅決反對;領導者想辦的事,他積極“倡議”。至於黨的事業,人良酌利益,對工作的利害,他們是毫不在意的:而對下頭,對普通群眾,他則根本不放在眼裏。群眾的喜惡、褒貶、棄取,群眾的思想、群眾的生活、群眾的問題等等,他們不聞不問,不予置理,甚至以飛揚跋扈的態度對待群眾,與在領導者麵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群眾稱這些人“群眾麵前是老子,領導麵前是孫子”,形象地勾劃出了他們那副惟上、事上、傲下、欺下的醜態。這種人,可以得意於某些領導,得意於一時,卻不能得意於大多數正派的、有見識的領導者,更不能得意於群眾,尤其很難得意於長遠。這是顯而易見的。

偏視眼。有的人的眼睛表麵上各居一方,實際上隻往一邊看,《山海經》中說,“一臂國,為人一目,中其麵而居”,雖是一隻眼,長到正中間,大概是上下左右都能看到的。但偏視眼者卻總是隻看到一麵,看不到另一麵,隻看到這一邊,看不到那一邊,這就形成了片麵性。遺憾的是,這種偏視的人還真不少。他們看人,往往隻看優點或隻看缺點;看工作,往往隻看成績或隻看問題:看事,往往隻看是好是壞。他們缺少一點辯證法,不了解優點與缺點相伴、成績與問題並存,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對立麵轉化的道理,這就容易把問題看偏、看死、看錯。在實際解決中很難拿出切實可行的正確方法。

後視眼。《封神演義》裏的申公豹自稱能將腦袋取下來“複人頸項”,當場表演時卻被白鶴童子弄得“把臉落得朝著脊背”從此以後,他的兩眼便隻能“朝後看”了。我們有些同誌雖然沒本事搞“割頭術”,眼睛卻也跑到了後腦勺,看人看事,專門朝後看。例如某某哪年哪月說我一句什麼壞話,某某何月何時幹過一件對不起我的事,耿耿於懷,一有機會就算總賬。這種人度量太小,眼界太窄,不懂得人物和事物的可變性,不懂得“舉大德,赦小過”的道理。既結怨於別人,也羈絆了自己,不利團結,妨害工作。“休唱當時《後庭曲》,六朝宮殿草蕭蕭。”向後看,風愁雲怨;向前看,海闊天空。能團結盡量多的人,包括反對過自己反對錯了的人一道前進,這才是一個革命者應有的風範。

近視眼。隻看眼前,不看長遠;隻看自己,不看別人:隻看個人利益,不看集體和國家利益。由於看得近,待人處事也便惟今、惟我、惟利,隻顧眼前痛快,自己痛快,哪管將來倒黴,別人吃苦。於是,能抓就抓,能撈就撈,能痛快就痛快,“今日有酒今日醉,管它明日喝涼水”,“今天罵人今天樂,管他後天砸了鍋”。於是以近害遠,以小害大,損人利己,到頭來,方感到吃虧倒黴的還得是自己。

色盲眼。紅白不分,好壞不辨。他們常把正確當錯誤,錯誤當正確,“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這種人,免不了受騙上當。要治愈此種眼病,提高變色能力,是關鍵所在。

風迷眼。有的人平時眼睛還好,但經不起“風”吹,“刮風流眼淚”,才“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他就雙眼模糊,看不清事物的本來麵目了。例如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西方生活方式難免乘機而入。心明眼亮的自然可以看清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腐敗、醜陋的本質,“風迷眼”病患者可就不行了,淚眼朦朧中,便覺得帶洋味的一切皆好,認洋爹,找洋媽,走洋後門出國,甚至索性找個洋“愛人”。“goodbye!”屁股一拍,“再見”了!總之,無論什麼風,哪怕一股陰風,也能把這類人吹昏了頭。這種人,不服上一些維生素A之類的藥品,從內部增加抵抗力,是難以治愈的。

斜視眼。此病大略可分為二類:或左視,或右視。這些同誌看人看事,雖然角度不同,卻全都看偏了。而糾正斜視眼的根本辦法,隻能貫之於馬列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並將其用之於革命的實踐,離開這一“靈丹妙藥”,視斜眼很可能發展成為不治之症。

紅眼病。有些同誌看到別人有了成績,受了表揚,或者得到了某種利益,就紅了眼。表現是嫉妒、諷刺、挖苦、打擊;此病如不治療,就會由“紅眼”而“傻眼”,甚至“兩眼流淚濕滿腮”,使自己走向犯罪之路,到那時就悔之無及了。在打擊經濟犯罪活動中,這種因患“紅眼病”而倒下的,何止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