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送禮間隔適宜。
送禮的時間間隔也很有講究,過頻過繁或間隔過長都不合適。送禮者可能手頭寬裕,或求助心切,便經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門去一有人以為這樣大方,可以博得別人的好感。細想起來,其實不然。如果受禮者是愛占小便宜的人,他當麵會說你好話,背後說不定會妒忌你的大手大腳,說你壞話。正派的人,雖不會說什麼,但卻可能會懷疑你這樣大方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而不再與你深交。另外,禮尚往來,人家必然還情於你,豈不也增叫了人家的經濟負擔。一般來說,以選擇重要節日、喜慶壽誕送禮為宜,送禮的既不顯得突兀虛套,受禮的收著也心安理得,兩全其美。
(3)了解風俗禁忌。
送禮前應了解受禮人的身份、愛好、民族習慣:免得送禮送出麻煩來。有個人去醫院看望病人,帶去一袋蘋果以示慰問,哪知引出了麻煩。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叫“蘋果”跟“病故”二字發音相同。送去蘋果豈不是咒人病故。由於送禮人不了解情況,弄得不歡而散。鑒於此,送禮時,一定要考慮周全,以免節外生枝。例如,別人結婚時,不要送鍾,因為“鍾”與“終”諧音,讓人覺得不吉利;對文化素養高的知識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腳的書畫就很沒趣;給伊斯蘭教徒送去有豬的形象作裝飾圖案的禮品,可能會讓人轟出來;給意大利人送菊花,給日本人送荷花,給法國人送核桃,都會引起外賓的反感。
(4)禮品要有意義。
禮物是感情的載體。任何禮物都表示送禮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謝、或祝賀、或孝敬、或憐愛、或愛情等等。所以,你選擇的禮品必須與你的心意相符,並使受禮者覺得你的禮物非同尋常,倍感珍貴。實際上,最好的禮品是那些根據對方興趣愛好選擇的、富有意義或耐人尋味的小禮品。比如,我們為住院的朋友送去一束鮮花,定能使其心情愉快,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為遠方的同窗寄一冊母校的照片,定能喚起他對學生時代的美好回憶;給愛好文學的朋友送上一套名著,必然使其欣喜若狂,愛不釋手;為心上人送去一條漂亮的紗巾,她會含情脈脈地依偎在你的懷中……
就禮物的質量而言,它的價值不是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的,而是以禮物本身的意義來體現其價值的。因此,選擇禮物時要考慮到它的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紀念性等多方因素,力求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送禮送得好,方法得當,會皆大歡喜。送得不好,讓人擋回,觸了黴頭,定會堵心數日。所以,隻有巧妙掌握送禮的技巧,才能把整個送禮過程上劃一個漂亮的句號。
送禮者最頭疼的事,莫過於對方不願接受或嚴辭拒絕,或婉言推卻,或事後送回,都令送禮者十分尷尬,賠了夫人又折兵,真夠慘的。那麼,怎樣才能防患於未然,一送中的呢?關鍵在於借口找的好不好,送禮的說道圓不圓,你的聰明才智應該多用在這個方麵。送禮通常有以下辦法:
(1)借花獻佛。
如果你送土特產品,你可以說是老家來人捎來的,分一些給對方嚐嚐鮮,東西不多,又沒花錢,不是特意買的,請他收下,一般來說受禮者那種因盛情無法回報的拒禮心態可望緩和,會收下你的禮物。
(2)暗渡陳倉。
如果你送的是酒一類的東西,不妨假借說是別人送你兩瓶酒,來和對方對飲共酌,請他準備點菜。這樣喝一瓶送一瓶,禮送了,關係也近了,還不露痕跡,豈不妙。
(3)借馬引路。
有時你想送禮給人,而對方卻又與你八竿子拉不上關係,你不妨選受禮者的生日或結婚日,邀上幾位熟人一同去送禮祝賀,那樣一般受禮者便不好拒絕了,當事後知道這個主意是你出的時.必然改變對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達到送禮聯誼的目的,實為上策。
(4)移花接木。
老張有事要托小劉去辦,想送點禮物疏通一下,又怕小劉拒絕,駁了自己的麵子。老張的愛人與小劉對象很熟,老張便用起了夫人外交,讓愛人帶著禮物去拜訪,一舉成功,禮也收了,事也辦了,兩全其美。看來,有時直接出擊不如迂回運動能收奇效。
(5)先說是借。
假如你是給家庭困難者送些錢物,有時,他們自尊心很強,輕易不肯接受幫助。你若送的是物,不妨說,這東西我家撂著也是閑著,讓他拿去先用,日後買了再還;如果送的是錢,可以說拿些先花,以後有了再還。受禮者會覺得你不是在施舍,日後又還,會樂於接受的。這樣你送禮的目的就會達到了。
(6)借雞生蛋。
一位學生受老師恩惠頗多,一直想回報,但苦無機會。一天,他偶然發現老師紅木鏡框中鑲著字畫竟是一幅拓片,跟屋裏雅致的陳設不太協調。正好,他的叔父是全國小有名氣的書法家,手頭正有他贈的字畫。他馬上把字畫拿來,主動放到鏡框裏。老師不但沒反對,而且非常喜愛。學生送禮回報的目的終於達到了。如不能“雪中送炭”,“錦上添花”也是良策。
(7)借路搭橋。
有時送禮不一定自己掏錢去買,然後大包小包地送去,在某種情況下人情也是一種禮物。比如,你能通過一些關係買到出廠價、批發價、優惠價的東西,當你為朋友同事買了這些東西後,他們在拿到東西的同時,已將你的那份“人情”當作禮物收下了。你未花分文,隻不過搭上點人情和功夫,而收到的效果與送禮一般無二。受禮者因交了錢,收東西時心安理得,毫無顧慮;送情者無本萬利,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