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禮節修養(1 / 3)

在人們的日常溝通中,互相致意是必要的。由於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以及溝通場合、熟識程度等因素的不同,人們致意的禮節也豐富多樣,如點頭、鞠躬、拱手、擁抱,其中,握手是現在最為普遍的世界性“見麵禮”。

握手是人類在長期的交往中逐漸形成的。相傳在刀耕火種的年代,人們經常持有石塊或棍棒等武器,陌生者相遇,雙方為表示沒有敵意,便放下手中的武器,並伸出手掌,讓對方撫摸掌心。久而久之,這種習慣便逐漸演變成今日的握手禮節。

握手作為一種禮節,也是很多學問。首先,握手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

如軟弱無力的握手,或者故意握得太緊,則反映握手者缺乏自信心;而自信者的握手則是略帶一點力量的堅定的握手,而不是故意用力擠壓,它表明:我充滿了活力。

一般來說,握手可以傳達三種基本態度:支配性、順從性、平等性。

握手時,如果你的掌心向下,那麼你會傳遞給對方一種支配性的態度,使對方感到:“這個人想支配我,最好謹慎一點。

如果你掌心朝上同對方握手,就會傳達給對方一種順從性的態度,使對方感到:“我可以支配這個人,他會聽我的話。”如果兩個人都想處於支配地位,那麼,一場象征性的競爭就會開始。其結果.兩個人手掌都會處於垂直狀態。

在某些情況下,采用手心向上的握手方式,往往會給人好感,使人願意與你接近。但無論哪種握手方式,其效果都不是絕對的。隻是在握手時一些基本的禮節必須注意:

(1)握手必須用右手,如戴右手套應先脫下。萬一不能做到這一點,應向對方解釋,取得對方諒解。

(2)握手要講究伸手次序,握手時誰先伸出手去是有所講究的。一般來說,應該是地位較高的人先伸手。

(3)握手要熱情。握手時要麵帶微笑,注視對方的眼睛,不能東張西望,也不可同時與兩人握手。

(4)握手時不要毫無氣力,也不可用力過度。

當然,這些是一般的規矩,有時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對象靈活掌握。比如,如果對方與你很熱誠,並且你深受對方歡迎,即使他是你的上級,你也可以先伸手與他相握。

與聰明人說話,憑的是見聞廣博,與見聞廣博的說話,憑的是辯析能力;與地位高的人說話,態度要軒昂;與有錢人講話,言辭要豪爽:與窮人講話,要動之以利;與地位低下的人講話,要謙虛有禮;與勇敢的人說話,不能稍顯怯懦;與愚笨的人講話,可以鋒芒畢露。

與人交談就應該知道什麼話應該說,可以說,什麼話不該說,不能說,比如,急於求成催促對方的話不能說,既使到了萬不得已,也應該采取暗示或其他方式來說,猜疑對方身份、權力的話不要說:責備對方的話不能說;讓人情緒低落的話不能說;唯利是圖,關係金錢的話不要說等等。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可見讓對方覺得你是他的朋友,你能理解他,懂得他的想法,自然而然你們的關係就越來越近。

練就一隻能言善道的嘴,可以讓你少費力氣,少走彎路,辦事順暢。我們在言談方麵要注意以下幾點:

(1)知己知彼。

俗話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孫武有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都可以作為我們求人說話的指導原則。說話不看對象,不僅達不到目的,往往還會傷害對方的麵子。反之,了解了對方的情況,即使發表一些大膽的言論,也不會對對方造成傷害,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世說新語》有這麼一則故事: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人。魏明帝察覺之後,便派虎賁衛士去抓他。

他的妻子趕出來告誡他說:“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讓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於哀情求饒。

於是,當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的同鄉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稱職,臣願處罰。”

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倒都很稱職,於是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一套新衣服。

許允提拔同鄉,是根據封建王朝製定的個人薦舉製的任官製、度。不管此舉妥不妥當,它都合乎皇帝認可的“理”。許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難於求情,卻可以“理”相爭,於是叮囑許允以“舉爾所知”和用人稱職之“理”,來抵消提拔同鄉、結黨營私之嫌。這可以說是善於根據說話對象的身份來選擇說話的絕好例子。

與人說話,除了要考慮對方身份以外,還要注意觀察對方的性格。一般說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往往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表情等流露出來,如:那些快言快語、舉止簡捷、眼神鋒利、情緒易衝動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熱情,活潑好動、反應迅速、喜歡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開朗的人;那些表情細膩,眼神穩定,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穩重的人;那些安靜、抑鬱、不苟言笑,喜歡獨處,不善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口出大言,自吹自擂,好為人師的人,往往是驕傲自負的人;那些懂禮貌、講信義,實事求是、心平氣和,尊重別人的人,往往是謙虛謹慎的人。對於這些不同性格的對話對象,一定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

在《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中,馬超率兵攻打葭萌關的時候,諸葛亮對劉備說:“隻有張飛、趙雲二位將軍,方可對敵馬超。”

劉備說:“子龍領兵在外回不來,翼德現在這裏,可以急速派遣他去迎戰。”

諸葛亮說:“主公先別說,讓我來激激他。”

這時,張飛聽說馬超前來攻關,大叫而入主動請求出戰。

諸葛亮佯裝沒聽見,對劉備說:“馬超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喚雲長來,方能對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