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確,言語傷人,勝於刀槍,刀傷易愈,舌傷難痊。
有道德的人,絕不泛言;有信義的人,必不多言;有才謀的人,不必多言。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
還有句話叫“沉默是金”,稍微有頭腦的人都知道與其濫言毋如不言。我們不妨這樣做:
(1)做個忍耐的聽眾。
你覺得一個人多說話好呢,還是沉默好?按說話是鐵、沉默是金的說法那便是沉默比多話好。人之言語即是他行為的影子,我們常因言多而傷人,言語傷人,勝於刀槍,刀傷易愈,舌傷難痊。
一個冷靜的傾聽者,不但到處受人歡迎,而且會逐漸知道許多事情。而一個喋喋不休者,像一隻漏水的船,每一個乘客都希望趕快逃離它。同時,多說招怨,瞎說惹禍。正所謂言多必失,多言多敗。隻有沉默,才不至於被出賣。保持沉默便是保持不傷人。
有人說言語是一種卑賤的東西,一個說話極隨便的人,一定沒有責任心。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萬語,也不及一件事實留下的印象那麼深刻。多言是虛浮的象征,因為口頭慷慨的人,行動一定吝嗇。有道德者,絕不泛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不必多言。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保持適當的緘默,別人將以為你是一位哲學家。
一個人話說得少而且說得好,便可被視為紳士。因此,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兩種教訓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沉默與優雅的談吐。如果我們不會機智的談吐,又不會適時沉默,是很大的缺憾,是不幸的。我們常因話說得太多而後悔,所以當你對某事無深刻的了解的時候,最好還是保持沉默吧!
少說話固然是美德,但是,人既然在社會中生活,就應該說話,而不能不說話,不然不如成為啞巴。既然要說話,怎樣說才好呢?在任何地方和場合,最好能少說話,要說話則說自己經曆過的感慨之話,說心靈深處的衷心之話,說自己有把握的話,說能夠啟迪人的話,說能警誡人的話,說能教育人的話,說溫暖的話,說能使人排憂解難的話。自己無把握做到的話不要說,言不由衷的話不要說,傷人的話不說,無中生有的話不要說,惡言惡語不要說,傷情感的話不要說,造謠的話也不要說,粗言穢語不要說。
若是到了非說不可時,那麼你所說的內容、意義、措詞、聲音、姿勢,都不可不加以注意,什麼場合,應該說什麼,怎樣說,都應該加以研究。無論是探討學問,接洽生意,交際應酬,娛樂消遣時,種種從我們口裏說出的話,一定要有重心,要具體、生動。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雖未必能達到這個境界,但我們隻要朝這個目標走去,是會有發展的,有收獲的。必須知道,為了保持你的話被人所重視,永不使人討厭,惟一的秘訣是說適量的話,恰當的話,說適量的話能使你靜靜地思索,使你說出的話更精彩,更動人。
做一個忍耐的聽眾,是談話藝術當中一項重要的條件。因為能靜坐聆聽別人意見的人,必定是一個富於思想和具有謙虛柔和性格的人。這種人在人群之中,最先也許不大受人注意,但最後則是受人尊敬的。因為他虛心,所以為任何人所喜悅;因為他善於思維,所以被眾人所信仰。那麼,怎樣做一名良好的聽眾呢?第一是要真誠,別人和你談話的時候,你的眼睛要注視著他,無論對你說話的人地位比你高或低,眼睛注視著是一件必要的事情,隻有虛浮、缺乏勇氣或態度傲慢的人才不去正視別人。別人對你說話時,不可做著一些絕無必要的工作,這是不恭敬的表示,而且,當他偶然問你一些問題時,你就不會因為不留心他所說的話而無所適從。其次傾聽別人的話時,偶然插上一兩句同情的話是很好的,不完全明白時加上一句問話也是非常需要的,因為這樣做正是表示對他的話留心,但不可把發言的機會搶過來,就滔滔不絕地說自己的。除非對方的話已告一段落,沒有人開口了,你便可以自己把話接下去,或應該讓你說話的時候才可以這樣做。另外,無論他人說什麼話,最好不要隨便糾正他的錯誤,若因此而引起對方的反感,那麼你就不是一個良好的聽眾。如果要提出意見或批評,要講究時機和態度,不要太莽撞,不講究方式和方法,無疑會將好事變成壞事。
有些人常喜歡把一件已經對你說過好幾次的事情再說,這是深埋在他心裏最難忘的事情,或比較得意,令他高興,或者比較傷心,令他不快。也有些人會把一個笑話說了多次還當新鮮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聽眾的你,此時要練習一種忍耐的美德,你不能對他說:這事你已對我說過好幾遍了。這樣做會傷害他的尊嚴,你惟一應該做的事是耐心聽下去,你這時心裏應該明白,他是一個記憶力不好的人,你應該同情他,而且他對你說時是表示對你的好感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