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跨文化的禮節(1 / 3)

8)對帶有情緒的話不要過分敏感。

在聽情緒激動的人講話時,要小心謹慎,不要受他的情緒影響,而應集中精力體會他所說的話的含義。如果你自己也受對方的情緒的影響,就會妨礙你對必須真正了解的東西的理解。

9)別人沒有提出要求時就不要出主意。

一般來說,隻有那些從來不幫助別人的人,才會主觀地出一些別人不需要的主意。但是,在人家真心實意向你請教的情況下,就要弄清對方到底要求你出什麼樣的主意。

10)不要以沉默代替聽。

有的人在與他人交往時,不管對方說了什麼,他總是一言不發,表麵上看來他是在聽,實際上他已經陷入沉思,對人家的話一句也沒有聽進去。當對方說完了話問他的看法時,他支支吾吾、不知所措,隻好承認:“對不起,剛才我走神了。”這樣就不利於交往。

涉及到與外國商人交往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求雙方要熟習對方的特定風俗、禮儀、習慣等等。否則,極易產生誤會、尷尬或難堪。

對於此,可以事先通過翻查對方風俗習慣方麵的資料,也可以通過詢問該國熟人或向熟悉此道的人打聽。

(1)跨文化交談中的禮儀語。

禮儀也是一種文化價值層麵,這一層麵以高度儀式化的行為和全無定式的行為為兩極而界定。在跨文化交談中,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禮儀語,都反映其民族文化的習慣。注意這些極常見極細微的事情,將會使交談更成功。

1)見麵語。

見麵語是熟人在路上相遇打個招呼,寒暄應酬。這是一種全人類性的禮貌習俗,但招呼的方式不同。中國人一般用這樣的方式:

“你去哪兒?”——“我出去一趟。”

“怎麼才回來?”——“車子太擠了。”

“買什麼去啊?”——“隨便看看。”

“飯燒好了嗎?”——“正在燒呢!”

“衝涼了嗎?”(在廣州一帶)——“還沒有呢!”

在泰國,人們見麵,總是親切地相互問候“撒瓦迪!”(泰語“你好”)。問候時,雙手合十於胸前,低頭相敬。這種合掌禮在一般情況下可分為三種:小輩見長輩時雙手高高舉起,舉到前額為限;平輩相見時雙手略為舉起,舉到鼻子高度:長輩對小輩還禮時,隻需要舉到胸部的高度。當然,不管在何時何地,遇有他人向你合十致意時,你都應當合十回禮。否則,是失禮的。

在日本人之間,平常相互見麵最普通的招呼語是“你早”、“你好”、“請多關照”、“再見”、“拜托了”、“失陪了”等。

在非洲,人們熱情好客,見麵禮節頗多。兩人初次見麵,凡是當時能夠想到的,幾乎都要問一遍。在毛裏塔尼亞,見麵不僅問人好,還要問對方的牛、羊和駱駝好不好。因為這是一個牧業國家,牲畜的興旺同人的健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稱呼語的使用受文化背景的製約是十分明顯的。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稱呼習慣,能使交際對象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如英、美人習慣稱已婚婦女為“夫人”,未婚女子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統稱為“女士”。如果錯稱已婚者為“小姐”,一般會被諒解,因為,西方女性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錯誤”。但是,在日本,對婦女一般不稱“女士”、“小姐”,而稱“先生”,如“中島京子先生”。在男士之間,一般稱為某某(姓氏)先生,對有學位、官職、軍銜的,則在先生之前冠以職銜,如“博士先生”、“部長先生”、“上校先生”,對於大使和政府部長以上負責官員,在官銜之後往往會加上“閣下”兩字,否則會被認為失敬於對方。又如,“愛人”一詞,在我國一般專門指稱配偶。然而,在海外則理解為“情人”,所以,不能隨便使用這一稱謂。

此外,在和女外賓打交道時,要特別注意西方國家事事均以“女士優先”的禮儀習慣。婦女走進會見場所時,男人要起立;拜訪時,先向女主人致禮;告別時,先向女主人道謝。男女共餐時,應以女主人為主座論次;上菜敬酒時,應以先女後男為序。進門、登車時,男人通常要為女士開門。上樓、下電梯、進入會議廳要讓女士走在前麵。離開某場所時,男人要幫婦女穿上大衣。尤其是在上層社交場合,更要注意“女士優先”的禮儀。

2)發問語。

在中國,一般熟人之間發問很隨便。比如,工資在中國差不多是公開的,同事或朋友掙多少錢一月,無須保密,即使問一下“你現在工資多少?”誰也不會見怪。但在歐美,這樣發問令人反感。他們覺得掙多少錢是他們的私事,對別人的私事是不應該亂打聽的。又如,日本人對朋友買的東西,一般不問“這個多少錢?”因為這是失禮的。如果他告訴了你價錢,你馬上說:“真便宜!”也是失禮的,因為日本人聽了這句話,會覺得你把他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力量看低了,他隻會少花錢買廉價貨。而中國人一般聽了“真便宜”這句話,會覺得你在表揚他很精明,會買東西。如果聽到朋友說“太貴!”反而會覺得自己太傻了,不會買東西,上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