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受禮語。
中國人受禮往往表現出不好意思,說些“不敢當”、“太客氣”之類的套話,並再三推卻。等送禮人走後,才將禮物看個仔細。如果當著送禮人的麵就拆開來細看,或表現出欣喜的神色,會被視為貪心。而歐美人於受禮時若不是對禮物當即表示讚賞及表示感謝的話,送禮者就認為這份禮物不受歡迎,或者對方不接受自己的情誼。所以,不管受禮者是否真正喜歡別人送的禮物,一般都要邊看禮物邊說些“這正是我所需要的”、“太好了,我很喜歡它”等有禮貌的話。
4)宴請語。
按照中國的文化習慣,主人宴請客人時,總會客氣地說:“今天請各位吃便飯,沒有什麼菜,大家隨意吃,隨意吃!”這話,若對西方客人說,人家會覺得奇怪:既然沒有什麼菜,何必要請呢?甚至會懷疑主人故意怠慢。事實上卻是滿滿一桌的美味佳肴、名酒,當他們一飽口福之餘,心裏還會納悶:明明有這麼多好菜名酒,卻偏說:“沒有什麼菜”、“隨意吃”,這在他們看來是不實事求是的。
敬茶、敬酒和敬煙,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也有不同之處:
主人問:“喝不喝茶?”
客人道:“不用了,不用了,馬上走。”主人說:“請吃糖。”
客人答:“不吃,不吃,不用客氣。”
當真是不喝不吃?往往不是,而是客套,是為了不要給主人添麻煩的表示。而主人呢?為了當個好的主人,往往不管你喝不喝茶,都請你喝;不管你愛吃不愛吃糖,都請你吃。在這樣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習俗的基礎上,敬酒也是如此,盡管客人一再謝絕,不能再斟了,可好客的主人還是一個勁地說:“斟滿!斟滿!”這跟歐美人的習慣完全相反。在西方,當有人請你赴宴時,主人一開始就會當眾介紹:“這是本市最好的酒家做的最有名的飯菜。”在家裏待客,就會說:“這是我太太(或廚師)最拿手的菜肴。”意在表達對客人的敬重和誠意的款待,和中國的宴請語正好相反。所以,一般歐美人說不喝不吃是真的,不是客套。如果說,他不想喝啤酒想喝咖啡,會對主人直說:“給我一杯咖啡好嗎?”同樣,主人有時會主動向你征詢:“喝點什麼飲料?”也不會有上述的勸酒勸茶的殷勤習慣。
以茶敬客,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習慣。一般以熱茶、滿茶敬客,而且給客人倒得越多越好。但日本人卻喜歡喝溫茶,一般以隻倒八分滿為最恭敬。日本人不用煙待客,即使自己吸煙時,也是隻自己吸,不敬對方。而且,在吸煙時應先征得主人同意:“我可以抽一支煙嗎?”以示尊重。這使剛到日本的、會吸煙的中國人很不自在。而中國人看到對方會吸煙,即使自己不吸煙,一般也會拿出好煙招待,而且會一支接一支地遞過去。
送客時,在中國,主人總愛說“怠慢,怠慢”(意思:沒有什麼招待,對不起了)之類的話,即使自己對客人招待得已很周到也會這麼說。歐美人在這種場合,卻習慣說:“但願你在我這裏過得很愉快。”言下之意:“我已盡力招待你了”。
稱讚(感謝)與反應的語言表達,受文化的影響很大。例如,在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同桌就餐或飲茶時,無論是誰給對方斟酒倒茶時,對方都會把手指彎曲,以幾個指尖在桌麵上輕輕地叩打,以示感謝。據說,叩指禮是從華人叩頭禮演化而來的,這一宴請禮儀形式,近年來在我國大城市的宴席上已流傳開來。按照中國人的心理與習俗,在親朋好友、家庭成員之間得到了幫助,一般很少說“謝謝”,說了反而有“見外了”之嫌。而“Thankyou”對英、美人來說,幾乎是常掛嘴邊。當客人們稱讚你、感謝你的時候,隻需用“Thankyou”作答,而且簡單得體。
人們在交談或講話時,總離不開手勢動作的配合,而同一個手勢在不同的國家,所表示的語義並非是完全一致的;同一個意思,不同的文化又用不同的手勢表示。如“手心朝下伸出向人招手”這一手勢,在中國是表示“請人過來”的語義;而在英國是表示“再見”,他們要招呼人過來,是手心朝上的招手;而在日本,這一手勢也許會遭人白眼,因為日本人是以此召喚狗的。中國豎起大拇指,指尖朝上,表示“好”與“妙”;西方人則把拇指朝下,表示“壞”與“差”。中國人用手指指自己鼻子,表示“我”;西方人大多數用手指指自己胸膛,才是表示“我”。又如,用手勢來表示“自殺”的意思,在美國是用一隻手指指著太陽穴;在日本是用手指向肚子;在新幾內亞,則將手架在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