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夢麟(1886-1964),原名夢熊,字兆賢,號孟鄰。浙江餘姚人。1903年入浙江高等學堂學習,次年中秀才。1909年2月,赴美進加州大學農學院學習,後進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深造,1917年6月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創辦《新教育》月刊。1927年8月至1930年7月,任國立第三中山大學(1928年改為浙江大學)首任校長。他還先後擔任過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北京大學代理校長、校長,浙江省省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同時兼浙江政治分會秘書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行政院秘書長,國民政府委員及行政院善後事業保管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紅十字會會長等職。此文為1930年4月10日,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蔣夢麟先生,在浙江大學農學院歡迎蔡元培先生來院參觀的全體師生大會上的講話。標題為編者所加。
說起本院我是常來的,不過和諸位全體見麵時候很少。因為我很放心,本院院長和教職員都能負起責任來,將來本院一定是可以達到我理想中之學院的。本院精神現在已日進一日,物質建設,亦正行之有條,二年以後,本院必能煥然一新。研究方麵,亦正積極準備。我們浙江大學--尤其是農學院,將來之成績是無可限量的。我去年和蔡先生到青島,真使我受了一大刺激。青島非特道路和別地不同,即是山地已無處不密布了森林,而其地之雞羊豬等家畜,亦比別地大一些,其農業之進步,真使我佩服。可見德國人能以科學來經營青島,與青島尚未被彼德國經營以前比起來,相差真是幾百倍呢。說起我國的農業,真是學校是學校,環境是環境,農夫是農夫,所謂風馬牛不相及。剛才蔡先生已經講過了。我國在黃河那方麵,洪水時有泛濫,種田是不可能的,居民都是靠天過活,時而澤國,時而沙漠,地瘠民貧,少壯者多鋌而走險,所以那地的招兵,幾千幾百是很容易的,不比我浙江招兵少人問津。我浙江真是膏腴之地呢。至於長江流域,就比黃河好得多了。氣候溫和,雨澤鹹宜,然而在長江一帶的居民,還都是靠天吃飯,不知進取,年來長江一帶之生產日少,長此以往,真是危險的!我們研究科學的人,萬不可順時聽天,當謀所以製禦天然之方。德國人能在空中收取氮氣,以為肥料,向之智利硝石必須取之於智利者,今亦能自造之。這都是人力戰勝天然的結果。我可以說現在我國農業上之大問題亟須解決者,有四端:第一是水利,第二是種子,第三是蟲害,第四是肥料。要救中國將死之民族,先要把這四端解決了才行。關於第一端是大規模的,是要賴政府之力去做的。關於第二端,則個人之力亦能行,如蠶種之改良,在本省有很好的成績,這是輕而易舉的,隻要諸位努力去做。再看我國老農,早知選種方法,然因循舊法,不能改良,此種責任,盡在諸位肩上。關於蟲害,事亦易行,惟宜合力共圖。鄉民無知,鹹委之於天命,諸位應盡力宣傳,自不難餘求肅清。關於第四端,亦須依賴政府之力及大資本。在此四端之中,二、三兩端,全賴諸位負責進行,還望諸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