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1 / 2)

馬古烈,博士。法國人。時任法國巴黎大學中國文學教授。1930年3月25日,應當時國民政府之邀,由法國政府委派前來中國考察高等教育狀況。此文為馬古烈博士於該年5月30日在浙江大學所做的講演。

諸位:這次兄弟到杭州來演講,中國話說得不好,想用外國話,但是後來想想在貴國用外國話,有許多不方便,就馬馬虎虎用中國話講一講,講得不好,請諸位原諒。杭州西湖的名勝,就在歐洲也很聞名的。兄弟在法國聽說美麗的西湖風景,很想來看一看,但兄弟這次到貴國來是奉敝國教育部命令派來調查高等教育的。來到中國已經兩個月,在南京和上海,忙極了,到二月之後才能有一二天工夫來到此地,心中非常有趣,難以言語形容,實在因為現實的西湖風景比理想的要好得多。今天承張主席、陳教育廳長約我到此地來談談,對他們諸位非常感謝。我今天講的題目是中西文字的比較,大意分為三段:(1)中西文字分別的緣故;(2)中西文字分別的結果;(3)中西文字各具的特點。中西文字分別的緣故中西文字分別很容易:中國文字每一句話有特別的意思,是寫意思的;歐洲文字是寫聲音的,不寫意思,像ABCD完全沒有意思的。中國字一看就知道所有的意思。所以:寫意思的是中國文字,寫聲音的是歐洲文字。分別的原因是因為中國話歐洲話有分別。中國話是單音語,歐洲話是複音語;不但歐洲,近亞洲,中亞,土耳其,波斯,蒙古,都是複音,朝鮮都說單音,緬甸受印度影響,也傾向複音;朝鮮因為接近中國,所以說的是單音。所以說單音,除中國外,別的可說沒有。因為單音語所成文字是寫意的,複音所成文字是寫聲的。單音寫意,複音寫聲,它們中間是很有關係的。單音言語大概可以這樣說:每個文字常常不變,複音語變化多了。常常不變的話用來寫聲寫意都可以,複音用來寫意思,便不容易了,因為變化在聲音上。譬如日本語本是複音為受中國文化影響,但說中國話不便,所以不得不造出字母來表示變化。因此我們可以曉得用複音語寫意思,定不方便,歐洲及近亞各國因複音關係所以用文字來寫聲。中國話本是單音,不必寫聲,寫意思便夠了,比較簡單得多。聲音各人不同,而意思總是一樣。例如中國話說桌子椅子,外國話也有桌子椅子的話,聲音雖屬不同,意思恰不兩樣。這樣看來寫意寫聲文字分別的緣故便在單音複音上麵。複音語--寫聲;單音語--寫意。中西文字分別的結果現在講中西文字分別的結果。有什麼言語有什麼文字,有什麼文字代表出什麼文化。單音語是獨立的,常常不變的,一字與別字不生關係,自己有獨立的意思。複音語一句一句連續不斷地才能表示意思。文字也是一樣。寫意文字有獨立性,寫聲文字有聯絡性,寫意文字每個字有部分意思,聯起來成總和的意思。寫聲文字必須聯絡看才能達出意思。有哪樣文字有哪樣用處,需要聯絡的文字用來敘述方便些,獨立文字不便。例如敘述感情風景用獨立文字寫來清楚點,用歐洲複音文字寫風景便聯絡得不大清楚;而什麼曆史的敘述,歐洲文字很方便。又可說寫意文字是獨立的,每個字須要想一想,所以可達出抽象的意思,寫聲文字須要聯絡,可以隨便怎樣寫,長長篇幅可以說出。有哪種文字有哪種思想,中國文字寫意思的所以思想是綜合的;歐洲的寫聲文字,歐洲思想是分析的,因之可以說文字的分別根本從單音複音出來,於是不得不有寫聲寫意的分別;文字有分別,思想也不得不有綜合和分析的分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