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字各具的特點現在便可講第三段了。現在對於中西文字並不加以比較,批評好歹,隻能各說出其特點:(1)寫意文字,不論在何時何地,總表示一樣的意思;聲音則常隨時隨地而不同的。所以文字和言語就發生分別,有些寫本地土話的文字,除本地外,連本國別地人也讀不清楚。這是寫聲文字不便利的地方。(2)言語過多少時候就有變化,百年前和百年後就有不同,所以歐洲文學過三四百年便不能了解,現在非特別研究不能懂得。現代人看歐洲十四十五世紀的書,一般人非要翻譯不可。寫意就沒有這種弊端。例如漢代的聲音一定與現在不同,文學家研究隋唐之末的語言和現在已有不同,那時人說話現在已不能懂。漢朝距離更遠,區別當然更大,可是現代人把漢朝三代的書拿來看看卻可懂得。現代人所說的話,雖同他們不同,但意思是同的。(3)地方也是如此。貴國各省口音有分別,但文字是相同的。我從前在巴黎認識了一個安南人,他是個翰林,他什麼話都不能說,中國話也不會說,隻會說他自己的安南話;我也不懂安南話,但他寫的文字我懂得,我寫的他也懂,這正是因為安南文法大部分和中國相同的。他的言語我不懂,但是寫意文字我是能懂的。又如貴國人說日本話很不容易,但看日本書過二三月就能夠了,這便是寫意文字的方便,口音不同而意思相同的緣故。(4)但是寫意文字字數很多,不容易記憶,不比歐洲寫聲文字,隻有念多個字母,容易記憶。寫意文字是常常不變的,寫聲文字常常變更,寫意文字是全部意思的文字,寫聲文字是一部分意思的文字,要暫時應用,學習便利,則用寫聲文字,如果要想永久留作後人看看,那末用寫意文字比較好一點。
正文 第三章(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