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為鈍感幹杯(1 / 2)

“如果一個人沒有從一片混沌中創造出自己的秩序,他就不是藝術家。”這種創造,有賴於從事藝術必備的敏感。

某種意義上,藝術的靈隻能誕生於敏感。

敏感的反義詞是鈍感,神經比較大,滿不在乎,沒那麼精細的感知力。然而,有時精細的感知力意味著──精細的自我折磨。

好比一個人,從食物中吃出過砂粒等異物,他對食物的態度從此不是享受,卻是盡力尋找每盤食物裏可能隱藏的異物!聽上去是對味蕾負責,但進食的樂趣被取消了。

鈍感的人,也從食物裏吃出過異物,卻從不把尋找異物當作進食目的。吃出過的異物無損他從食物中得到的快樂。

幾年前,同事外出,辦公桌上的一件快遞丟失,行政部在群裏通告了此事,讓當時在辦公室的人積極反映情況。那天我也在,第一念是如何自證清白。趕緊和行政部溝通,表明自己與此事無關。但,話說完,自覺蒼白,這就能“自證清白”了嗎?

被嫌疑令人不安,困擾。快遞丟失那天也在辦公室的同事Y卻無事一般,甚至不去找行政部“反映”下情況。

“你不去告白下?”有人問。

Y答:“知我者,不必解釋。不知者,我再解釋也不信。”

Y一直這般淡定,女人們熱烈討論時裝護膚品,她少有參與,該穿啥穿啥。女人們談論伴侶事業如何景氣,她也會說起丈夫“老何”逸事種種。老何不老,與她同年,理工男,在女友們看來無甚亮點,Y卻能看出老何一二三四五點的好,別人看不看得出有什麼關係?兩人自得其樂,Y每日搭老何的電動車上下班,碰見開車的同事招呼一聲,一笑而過。

Y就屬“鈍感”之人吧,平情應物,塵世喧囂於她無擾。

還有件與敏感有關的事。多年前,我的女友認識了一個男人,互有好感,她留了電話給他。有天晚上,她父母為了一點事在廚房吵了起來,客廳電話響,她本能接起,是那個男人。她頓時惶急!廚房緊挨客廳,她不想他聽到家裏的爭吵聲,而父母都在火頭上,她沒法放下電話過去讓他們別吵了。她緊張含糊地說自己有事,掛了電話。

他再沒打電話來。她正值矜持的年紀,也沒再找他。

多年後,她從他朋友那偶然知道,那晚她接電話的態度讓他很沮喪,她的態度像根針一般戳破了他鼓起的勇氣。在他看來,那是種再明顯不過的冷淡與拒絕!他想,她留電話可能隻是出於禮貌。

朋友還說,他現在南方生活,一直沒忘記她。

女友沒向他朋友為那晚的電話做出解釋。事過境遷,還有何可說?她更不會說起,她也一直沒忘記他。若當初他不那麼敏感,若他肯再打第二個電話來,或是她肯主動聯係他,大方地為那晚的冷淡解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