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皺紋中的火焰(1 / 1)

汾陽路1號,上海音樂學院近旁的自助餐廳,與肇婭午餐。她展示近期的項鏈作品,黑金屬管與瑪瑙石的碰撞,是她要表達的風格:性感,有力,獨特。她不喜規則的平均律的首飾設計。她喜歡變化,跌宕,喜歡出其不意裏產生的落差。她不看《VOGUE》這類時尚大刊上的流行首飾,因為不想受他人影響,隻埋頭做自己的東西。她不止一次說要把自己的項鏈做成“奢侈品牌”──非價格意義,是風格。

肇婭從我的采訪對象變成朋友後,不再是《外灘畫報》之類時尚媒體熱衷報道的那位“滬上知名女藝術家”,而是真切活在日子裏的女人──如果你看過她飛身騎上停在西餐廳門口的舊單車,彙入上海的茫茫人流;如果你看過她在城隍廟購買項鏈材料,和攤販討價還價;如果你去過她家,位於建國西路的一處老石庫門舊房,舊木地板,舊家具,靠窗桌上擱一碟小點和一壺她泡的“何氏奶茶”,攝影師兼古典音樂發燒友的老公在隔壁播放“馬勒”,這房子的舊頓時有了質感,必須舊才能配這奶茶的氤氳,配這從歐洲的文明深處傳來的回蕩交響。

她身上頗有風格的黑裙是“陳逸飛”服飾當年打折50元買的,本來無奇的樣式她用隻大別針就拗出轉折。35元的黑係帶涼鞋配幾十塊的咖色藤編包,三宅一生風格的折褶背心出自她親手的編織。

她從不參照編織書,各式毛線在她手中猶如藝術家手中的泥或陶土,她僅用兩根竹針構建的“軟雕塑”。應邀參觀過她的一場“編織心情展”,不是傳統意義的“毛線時裝”,她將毛線,這向來被女人們賦予家常味的材料注入了更多概念甚至叛逆。一場毛線的起義!這些編織作品有的根本不完整,像斷句的詩,披繞纏搭在模特身上,完成著日常向藝術的上升。

她也寫詩,“我喜歡溫暖,我喜歡雄壯/你是什麼呢/什麼也不是/可我還是喜歡你……”年輕時候的詩,獅子座的她那時大概正在戀愛。

她帶了本近期的攝影集來給我看,全是黑白片。拍的全是沙灘與泡沫。為何不是海浪?她說喜歡泡沫中藏著的那種靜止力──曾經隻愛海浪瘋狂的呼嘯與弧度,她現在愛那些柔軟又富張力的泡沫。

礁石間,沙灘上堆積著形態各異的泡沫,簇擁著,在沉默裏藏著最烈的風與狂浪。

開得過分冷的空調中,肇婭身上散發著淡淡香水味。即使去腥汙的小菜場她也要噴點。香水多是朋友送的,去年生日她收到“蘭蔻”,還有“洛麗塔”,對她,香水是日常氣味的必要補充,像陽光能把雲層照得透明。在啟開瓶蓋的馥鬱中,有令石頭也可發芽的致幻力。

說到什麼,她大笑起來,眼角有了不淺的皺紋。那不是斷裂,不是淹沒,在皺紋中,有時會迸發跳舞的火焰!

不是每個有皺紋的女人還能收到“洛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