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這一瞬的人世(1 / 1)

路經一中學,雨天,一騎電摩的父親正憤怒地嗬斥兒子,“這種鬼天!老子那麼遠來接你,你就考這成績,早曉得我才不跑這一趟!!……”一連串的斥罵,男孩囁嚅不敢言,立在一旁,雨落得一頭一臉。

父親的怒火在這樣的“鬼天”被放大,他頂著雨騎了電摩,至少應得到兒子考試95分以上的佳訊。

孩子噙淚上車,坐在父親後頭,羞愧垂首,甚至不敢鑽進父親雨衣下。

去聽一堂親子課,一位父親聽後覺得不滿意,“老師,你總在談家長的理念應如何,怎麼和孩子相處──那是我們自己的事,我就是沒那耐心才想花錢找機構!我要是報名,這堂課你能讓我孩子有什麼提高?一學期結束能達到什麼目標?”他急切的樣子像要和對方簽訂一份具體到小數點的產銷合同。

這位父親,大概習慣了投資必得有回報的方式。

電視節目裏,女人一腔怨氣地控訴丈夫:這些年我為他洗衣做飯,為他生兒育女,他竟和別人好了!他良心喂狗了?!我要他賠償我青春損失費,不然沒完!

一切皆是為對方而做,結局一旦不遂人願,便覺血本無歸,青春徒耗。

她的憤怒不止出於今日他的辜負與背叛,更有對自己曾付出的申討。從心理學上,一個人在愛情上的糾結,常因為這段關係付出的代價──“精力、時間、金錢甚至是一去不複返的青春。這些過去已投入且無法收回的一切,叫作‘沉沒成本’”。

一旦關係結束,意味著投資落空。

如果不把付出的當作成本,也就無所謂沉沒。那女人,肯定與丈夫相愛過,“洗衣做飯生兒育女”是當初愛的自願的一部分,並不等同鍾點工或代孕女人的服務。兩人的曾經相愛,就是那段歲月的回饋。承認這點,青春才有了止損點,而今的自己才不會全盤皆輸。

對孩子也一樣,不是他們成龍成鳳才算回報。孩子給成人的回報,自他們生下後就開始了,他們憨胖的笑容,天真的咿呀,對你全身心的信賴與依戀,這些都是珍貴回報,獨一無二!

“做了父親和做了母親,這是人的第二次降生”,要感謝孩子為你加冕了“父母”這一普通卻偉大的身份!

比起成績,更多回報在瑣碎日常裏,你和孩子的每句對話,每次散步,睡前的閑聊,你從這顆小心靈中──如果你足夠尊重他──得到的一切驚奇、感動、思索,都是涓流成海的幸福本身。

還聽過兩個女人在菜場門口的對話,瘦女人氣煞地對胖女人數落女兒如何不聽話,給她介紹了個家裏有權的對象不要,非找個條件不咋地的男友!這女兒算白養了!

“白養”這兩字如此刺耳。瘦女人,她養女兒的目的是為有朝一日能借女兒的姻緣獲利?就像養一隻會抓魚的鸕鶿,會捕獵物的狗?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因你們而來。”紀伯倫的名句深刻地道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質涵。那也是愛的質涵──愛,在付出的同時即已完成。它呼喚回應,卻不索求回報。即使對方的軌跡偏離了你的預期,愛的實質不會偏離,並最終是“利他”的。

偏狹的愛有如交換,以物易物。醇化的愛則如呼吸,呼與吸如此自然地對應,如同愛就是那個極自然的過程,你甚至忽略它的存在──舊的棉睡衣,每日喝茶的大陶杯,父母持之以恒的嘮叨,窗前綠了多年的老樹……它們像空氣,皮膚,成為你的一部分。它無法量化,朝夕與共,成為你在世間的滋養。

中學門口的那位父親,若換個想法──想想兒子有多期待在雨中見到自己的身影,而自己有多高興能以健康之軀載兒子於雨中共同回家。即使兒子這次沒考好。這一瞬的人世,白茫茫的雨幕中,合用一件雨衣的父子,比起八分鍾短片《Father and Daughter》裏那對暌隔一水,最終隻能在死亡裏相會的父女,不是已足夠幸運?

這樣的時光其實不會太多,至少不比你以為的更多。

去位於蒙大拿州落基山脈的冰河國家公園,曾崢嶸險峻的雪峰冰河因全球天氣的變暖而逐漸減少。導遊說,沒準你們下次來,這座公園就不存在了──冰河正隨生態係統的劇變以驚人的速度在融化!

似無法想象麵前這些宏偉冰峰有一天會蕩然無痕,但那正是滄海桑田的一部分,包括生命的迅疾成長。轉眼,孩子羽翼硬朗,那時他不會在校門外一心等父親載他回家……父親在老去,老到隻有回憶可供慰藉時,他會懊悔自己當年雨中的粗暴嗎?若那些年雨中的接送,沒有嗬斥與羞辱,隻有他給兒子的鼓勵甚至幾句笑話,那份父子間的溫情相依會不會讓他覺得──這,才是他在養育一個孩子中所得到的最好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