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1 / 3)

正如孔子所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我們要切記:做事最忌好高騖遠,因此,凡事不要急功近利,先要曆練自己的心境,沉澱自己的情緒,從零做起,從眼前小事做起。現代社會急需的就是那些能夠認真對待每一件事,能夠把平凡工作做得很好的人。

最忌是好高騖遠

人們向來看重理想,所以拿破侖曾經說過:一個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有理想固然是值得誇獎的,但理想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作為一個有目標的螞蟻,它的理想隻能是把自己變成了最優秀的螞蟻;一個有目標的獅子,它的理想是把自己變成最優秀的獅子。如果螞蟻想變成獅子,那便是好高騖遠、癡心妄想了。

好高騖遠是什麼?詞典上解釋為:“比喻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從這個定義上來看,它當屬貶義詞。

有的人也確實很有才氣,對自己從事的工作也能夠勝任,可總以為自己沒得到重用,總以為自己的付出與收入不成比例,因此當聽說某某到什麼單位拿了多少錢和升了什麼職時,便也跟著頻頻跳槽,幾年下來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仍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單位,白白浪費了幾年光陰。要知道許多資曆與經驗要在工作的過程中才能積累,需要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老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終難有所收獲。

有一個博士生,在國內讀博士畢業後,她如願以償地拿到了哈佛大學的獎學金去攻讀博士後,兩年後她又到了牛津大學做訪問學者,牛津生涯還沒結束她又到了倫敦大學做客座教授。在常人看來,她已經實現了極大的成功,一定是國內許多用人單位仰慕的人才,可當她回國找工作時,卻沒有一家合適的單位願意聘用她,更不用談什麼人才了,原因是她在國外多年中,因頻繁更換工作崗位而使自己所從事的研究不成體係,也沒有發表什麼有價值的論文,而她的許多同學,有的隻在國外名氣不很大的學院做研究生,卻因成績卓著而入選了中科院的“百人計劃”。要說她算夠有“才”的人了,可是就因為她對現狀不滿而使自己的才華白白流失,不知道她在難過的同時,有沒有考慮過這些?

當然,絕對不是主張一個人非要在一個地方幹一輩子,因為那樣有時會限製一個人潛能的最大發揮,任何人都是希望能夠在工作一個階段後換個工作環境,去迎接更大的挑戰。但是,在換工作環境之前一定是感覺到自己已經盡職盡責了,如果再不離開就難以進步了,隻有在這種情況下,更換工作環境才是合適的。

難以勝任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得不更換工作環境。那是由於能力上欠佳而被公司老板炒魷魚,當然這裏麵有多方麵的因素,這樣的人不得不頻繁地更換工作崗位,也許他們真該認真考慮一下,這樣下去會有什麼結果。

我們可能都能記得小時候讀過的那個講一隻貪婪的猴子的寓言故事:

有一天這隻小猴子無意中撿到一個西瓜,它高興的背著西瓜,經過玉米地時又看到了黃燦燦的玉米,於是扔了西瓜又撿了玉米,一路上它又想前麵也許有更好的東西撿,不如輕裝上陣,於是把玉米也扔了,這樣到最後的時候隻看到一點點芝麻。不知道這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猴子是不是也懊惱過。但這個故事卻讓我們明白,做人不能太好高騖遠,做事不能太三心二意,尤其是對於創業中的人們。

創業總是一步一步做起的,這裏還有一個開眼鏡店的人創業的故事,說起來,他的經曆也與上麵的這隻猴子頗有幾分相似。

他還算比較能幹的,剛畢業就找了份不錯的工作,幹了兩年也積累了些資金,於是就忙著自己創業了,他向家裏和朋友些借了些錢,大概用了十來萬吧,自己開了家比較豪華的眼鏡店。這讓許多曾經的朋友挺羨慕的,畢竟創業的夢想人人都有,但苦於沒多少資金,也不敢輕易下手,更何況是投資上十萬的資金,但他卻說要做就要做最好的,所以他的設備選址裝修都很一流,有賺大錢的胸襟。

然而,空有滿腔抱負卻沒有經驗注定也隻能是一場空,急於求成的結果注定是失敗,因為他自己沒什麼經驗,隻是看到眼鏡行業的暴利而盲目開店,忽視了這個行業最重要的技術,加上他自己總是做著發財的夢而沒有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所以他的眼鏡店沒多久就關門了,不得不說有點惋惜,不知道他是否後悔過,是否去總結過自己失敗的原因。

成功需要的是一點一滴的積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最終才能積累成最後的成功。特別是剛剛大學畢業或者還處在創業之始的人士,尤其要明白開始創業是艱苦的,就好比開眼鏡店,首先你需要學到專門的技術,包括配鏡驗光這類的技術,不建議大家花那麼多錢去開店,其實通常四五萬就能開起一家眼鏡店了,然後再慢慢一步步做起,等你對市場對這個行業有了更多的了解,自己有了更多的經驗後再慢慢做大,不要好高騖遠,不要三心二意,唯一需要的就是:堅持。

好高騖遠,想一蹴而就,不但違反自然規律,而且寸步難行,隻會使自己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所以,凡事還是應該量力而行,千萬不要好高騖遠,以免收到相反的效果。

台灣企業家吳燦坤把理想比作“天邊的彩霞”,把務實比作“腳下的玫瑰”。他說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更是一個“務實的人”,所以他成功了。17年時間,他的企業從700多萬元人民幣增長到53億元人民幣,資產翻了757倍,他企業生產的小家電產品如電熨鬥和煎烤器產量均居世界第一。

萬科董事局主席王石曾說過:“樹立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古今中外許多成功人士的事例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比如,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他在年輕的時候也隻是把當個小官,娶個漂亮的妻子(“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作為人生最高目標。可是後來隨著命運的變遷,他陰差陽錯最後竟然登上了皇位。於是也就及時調整自己的定位,做一個好皇帝。後來他也的確成了一個好皇帝。

因此,無論是做什麼工作,都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好高騖遠。特別是那些即將踏上或者剛剛踏上事業之路的青年創業者。初涉職場最常見的問題是擇業的盲目性。一些大學生特別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隻單向考慮自己的就業理想,對自身缺乏正確定位,抱著好高騖遠的就業心態進入職場,總以為一腳就應該踏進世界“五百強”,一下子就應該進入高層管理崗位。其實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人才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首先是要從自身來適應社會,以自身條件為前提,合理地選擇相應的對方。如果對自己的估計過高,那麼最終的結果隻能會是因為擇業的盲目性,而被職場所淘汰。這樣一個故事更是耐人尋味:

農家擠奶姑娘頭頂著一桶牛奶,從田野裏走回農莊。她忽然想入非非:“這桶牛奶賣得的錢,至少可以買回三百個雞蛋。除去意外損失,這些雞蛋可以孵得二百五十隻小雞。到雞價漲得最高時,便可以拿這些小雞到市場中去賣。那麼這樣一年到頭,我便可分得很多賞錢,用這些錢足夠買一條漂亮的新裙子。聖誕節晚宴上,我穿上漂亮迷人的新裙子,年輕的小夥子們都會向我求婚,而我卻要搖搖頭拒絕他們。”想到這裏,她真的搖起頭來,頭頂的牛奶也全部倒在地上。她的美妙幻想也隨之消失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腳踏實地做事,不要好高騖遠。應尊重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說,如果你想飛,要看你是否有那雙翅膀。如果沒有最好不要飛,或者暫時不飛。如果你騰了空,發現自己不能飛,跌下來就很危險了。不要看到喬丹籃球打得好,就要去學打籃球,結果發現自己對籃球沒天賦,彈跳力不行,投籃也不準,連替補都打不上。不要看到朗朗鋼琴彈的好,就要去學鋼琴,彈了很久,才知道自己手指短小,五音不全。有人飛上了青天,他以為可以跨過海洋,卻因為羽翼未豐滿,最終摔落在海麵上。

毛澤東曾說過,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兒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很多人往往也會有很多美好的期望,加上對自己的認識不夠,經常會出現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壞習慣,最終的結果隻有一種:慘遭失敗。讓我們牢記教訓,以史為鑒,腳踏實地,去創造事業的輝煌。

力避乎急於求成

世上最難的是做事,想要成功地做事更不是容易的事。隻有腳踏實地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急於求成是成功的絆腳石。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在所要辦的事情已近成功之時,卻因一思之異或一語之失而功敗垂成。

有兩位老漢一同到河邊釣魚,他們一人坐在相隔不遠的石頭上,神情十分專注。

不久,老漢甲一次又一次地起竿,不斷地將釣上來的魚放進魚簍裏;而老漢乙的魚簍裏卻空空的,他一條魚也沒釣到。這位沒釣到魚的老漢乙有些沉不住氣了,他跑到那位釣魚多的老漢甲身邊,對他說:“老哥,您已釣了這麼多的魚了,而我,從一早到現在連一條魚也不曾釣到。咱倆用的魚食一樣多,釣鉤下去一樣深,可是結果卻完全不一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老漢甲說:“您是問我釣魚的方法嗎?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隻不過我有這樣一些體會:比如說,在我開始放下釣鉤時,我心裏想的並不是釣魚這件事,因此,我不急不躁,我的眼睛也很平和而不是四下搜索張望,我的神情也不變,魚就放鬆了戒備,忘記了我是釣魚人,它們在我的釣鉤旁遊來遊去,因此很容易上鉤,我也就容易釣到魚。我看你呀,就不像我這樣,而是心裏老想著魚,心情十分急切,眼睛老看著遊來遊去的魚,這樣你的神情變化太多太明顯,魚看到你這副神態,它們就會十分緊張,自然都被嚇跑了,那你又如何釣得到它們呢?”

聽了這番話,老漢乙才恍然大悟。於是他按老漢甲說的去做,靜下心來,全神貫注。果然不大一會兒工夫,他也接連釣上來好幾條魚。

要想實現目標,就要認真專注地按規律辦事。雖然兩個老漢釣魚,外部條件一樣,可是方法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所以,無論是讀書、工作、搞研究還是做其他什麼事,專心致誌地按規律辦事,才能有好的效果。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如果過於急切,隻想“急於求成”、“立竿見影”,除了拔苗助長,事與願違、多栽幾個跟頭之外,不會有別的更好結果。這就告訴我們,做事要循序漸進,否則將適得其反。要想成大事者,就必須如孔子所說:“無欲速,無見小利。”否則“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事不成。”

一位農夫在地裏種下了兩粒種子,很快它們變成了兩棵同樣大小的樹苗。第一棵樹開始就決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所以它拚命地從地下吸收養料,儲備起來,用以滋潤每一個細胞,它盤算著怎樣向上生長,一點一點積累來完善自身。由於這個原因,在最初的幾年,它並沒有結果實,這讓農夫很惱火。而另一棵樹同樣也拚命地從地下吸取養料,打算早點開花結果,它做到了這一點。這使農夫很欣賞它,並經常澆灌它。時光飛轉,那棵久不開花的大樹由於身強體壯,吸取了充足的養分,終於結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實。而那棵過早開花的樹,卻由於還未成熟,便承擔起了開花結果的任務,所以結出的果實苦澀難吃,並不討人喜歡,自己也因此而累彎了腰。農夫詫異地歎了口氣,終於用斧頭將它砍倒,當柴燒了。

由此不難看出,急於求成隻會導致最終的失敗,所以我們不妨放遠眼光,注重自身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自然會水到渠成。

王甫打球是名副其實的初學者,總共才打了3個月球,但受傷的時間卻足有4個月,原因就是他犯了這個階段多數人的通病:急於求成,想法太多。“我愛琢磨,愛嚐試,總想這樣打行不行呀?那樣打行不行呀?老想一下子就做好,老追求遠,看別人打得遠就著急,老想照職業選手的目標來要求自己,太急於求成了,每天打500個球,而且都是在沒有教練的情況下偷著練,所以就進入了誤區,後背沒有一塊地方沒受傷的。”王甫頗有些無奈地說。而教練王剛對這個“舉一反三”的學生也是哭笑不得:“王甫很聰明,總想自己發揮,給教練長長麵子,有時到了球場也不做準備活動就下場,更甚的是,他一受傷非但不在家好好養著,居然還想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把傷治好,結果隻能是越來越重。”所以,初學者一定要從正規、科學的訓練入手,不要急於求成,這樣不僅可以少走一些彎路,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傷痛的出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急於求成往往辦不成事。有些人際關係的處理也同樣如此。發生之時,立即解決,可能會火上澆油,使事態發展愈嚴重,而冷卻幾日,使當事人恢複理智以後再處理,就可能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處理事情,掌握處理的火候,不急不躁,對事情的成敗至關重要。

做事戒急躁,人一急躁則必然心浮,心浮就無法深入到事物的內部去仔細觀察、研究和探討事物的發展規律。無視事物的發展規律,辦事就會不穩,差錯就會很多,事情自然辦不好。

革命先驅李大釗曾經說過:“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地去做,不弛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而唯以求真的態度做踏實的功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做事,則功業可就。”

那麼怎樣做才能腳踏實地,避免急於求成呢?

⑴“磨刀不誤砍柴工”。先把刀磨快了,看起來耽誤了工夫,但是在砍的時候由於刀口鋒利,效率高,反而節省了工夫。

⑵保持穩重樂觀的心態,切勿浮躁,要腳踏實地。浮躁就容易出現差錯,把事情辦糟,所以要始終保持穩重的心態,踏實做事。

⑶循序漸進。製定規劃,確定每一步的期限,按照計劃一步步來,這樣自然會水到渠成,達到預期目標。

⑷用冷卻的方法暫時擱置一下。

例如同事朋友間發生衝突時不要急於勸解。為掌握解決衝突的“火候”,有人找到了一種“百分之十法”,即事情發生後,再等百分之十的時間,這百分之十的時間,你的朋友或對方,會因說出的話,辦過的事向你道歉;這百分之十的時間,也使你有更清醒的頭腦,而不至於在盛怒之下失去控製。

受到別人的傷害,我們很可能暴跳如雷、怒發衝冠,與其如此,不如暫且迫使自己先冷靜下來,然後再去想應當怎樣對待,要知道,大多數人不是有意要傷害我們的。

急於求成是永遠不會獲得想要的效果的,隻有腳踏實地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蓄勢以待,循序漸進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性急喝不了熱鍋粥。”凡事不可操之過急,隻有一步一步、腳踏實地,這才是通向成功的現實出路。

做事切忌急躁,因為急躁則必心浮,心浮就無法深入到事物的內部中去仔細研究和探討事物發展的規律,無法認清事情的本質。遺憾的是,在我們周圍,有太多自以為聰明的人常常迷信那些所謂的成功秘訣,其實,通往成功的道路沒有任何捷徑,隻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踏踏實實去做。

楊威是一個應屆畢業生,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電子玩具廠和質檢,即坐在機器旁剔除流水線上的不合格產品,每天工作10小時,不僅時間長,而且相當辛苦。當時,與他一同來公司的10多位大學生不樂意做這樣的工作,紛紛辭職了。但是他沒有,他仍在勤勤懇懇地工作,仍在仔細檢查每一個環節,連細微之處也沒有放過。

楊威覺得做任何事情總有個順序,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而車間確實又是鍛煉人的好地方。於是靜下心來埋頭苦幹。結果,半年後他順利走上了中層領導崗位,老板對他的評價是吃苦、鑽研、肯幹,是個誠實的人。而反觀當初與他一起來的那些大學生們,盡管一些人也事業有成,但大多數仍奔波於職場中艱難求生。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想謀個理想職位不是那麼容易,這除了與整個客觀環境有關外,也與許多求職者心態不穩有關,即好高騖遠、自命清高,大事做不好、小事不願做,滿腹牢騷虛度了許多好時光。

李強和楊剛是大學同學,他們品學兼優,特別是在英文和電腦技術方麵的優勢都相當突出,畢業後又一同進了廣州一家著名的軟件公司,令同學們羨慕極了。沒想到,剛去報到,公司分派給他們的任務是看管收發室,接待客人。這對心高氣傲的他們來說可是不小的打擊。兩個月後,楊剛就因為另外一家私企的高薪、股權引誘而跳槽過去。當時他和李強商量一起走,可是李強卻咬著牙,決心要做出點成績,楊剛去意已決,當月就走人了。

然而楊剛卻沒想到,那家私企資金鏈異常脆弱,還處於四處融資階段。不久就聽說新公司運轉出了問題,正常薪水都無法發放,楊剛又跳槽了。在接下來的兩年中,他就像一隻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撞,可現實卻讓他一次比一次失望……短短幾年時間裏,楊剛已經相繼從事過軟件、網絡、銷售、廣告、媒體、汽車、保健品等多種行業,可謂“萬金油”,什麼都會一點,但什麼都不精通、不專業,隻好一直做初級工作,以前的技術也近乎荒廢了。奮鬥了幾年,依然兩手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