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總有自己的理想,這些理想是我們生活前進的動力。隻有有了目標,我們才會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取得成功。
然而,在通往理想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礙,這種阻礙可能是主觀的,也有可能是客觀的。麵對這些阻礙,我們要守住自己的目標,這樣才會獲得成功。
喜歡文學的朋友對塞林格一定不會陌生,他是美國當代最負盛名的小說家,他的《麥田裏的守望者》被認為是美國文學的“現代經典”,其總銷售量已超過千萬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如果是其他一些人肯定會盡情地享受,買豪宅、坐豪車,極盡張揚。
然而,塞林格卻堅持自己的理想,走上了一條相反的道路。成名後,他退隱到新罕布什爾州鄉間,在河邊小山附近買了九十多英畝土地,在山頂築一座小屋,周圍種上許多樹木,外麵攔上六英尺高的鐵絲網,還裝有警報器。每天八點半帶了飯盒入內寫作,下午五點半才出來。家裏任何人不準打擾他,如有要事,隻能電話聯係。他平時深居簡出,偶爾去小鎮購買書刊,有人認出他,他馬上拔腿就跑。
塞林格永遠值得我們尊敬。一個人在沒有能力獲得享受時主動放棄享受,並不是一個怎樣了不起的事,難就難在當享受唾手可得,卻不向欲望投降,自覺地堅守自己的生命目標。正是這種視創造為生命、淡泊享樂的性格使塞林格的作品保持了持久的藝術魅力。他的作品哪怕是一個短篇,一經發表,也會馬上引起轟動。
是的,如果你確定的目標被證明是正確的,你就應該堅定不移地為目標而奮鬥,那麼,你才能取得應有的成功。
用專心按住成功的“跳蚤”
專心對於做事成功的確意義重大,要想事業有成,就要誠心十足地拿出你的專心,這樣你才能按住成功的“跳蚤”。
青蛙看到一隻蜈蚣用一百隻腳在走路,它疑惑蜈蚣如何做到,就問蜈蚣。
蜈蚣遲疑了一下,說:“我走了一輩子的路,可是從來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現在我要好好地思考一下才能回答你。”蜈蚣站在那兒琢磨了好幾分鍾,試著比劃著自己究竟是怎麼樣走路的。可是,它竟然發現自己一步也走不了了,它竟然不會走路了!
由於在走路時想得過多,竟然連自己最熟悉的走路都不會了。可見,隻有“專心”才能夠獲得成功。
專心就是成功的指針,它首先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思想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心靈的修煉、一種定力的連續性。另外,專心也不是頑固不化,不是死不改悔,不是守株待兔,它有時也表現為一種彈性。與其說專心是一種方法,還不如說是藝術,但其本質還是做事專心。
一個人一生有許多的選擇,但是隻有瞄準一個方向,將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都用到這個上麵,做到專心,才能將事情做好,才能夠把事情做到極致。
李貴真是貴州醫學院一位教授,她42年如一日地對跳蚤進行觀察、描圖、分類,為建立中國蚤類學做出了突出貢獻,被譽為“跳蚤專家”。李貴真教授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就,就在於她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自己的事業。正是專業、專心,業精於一,使李貴真教授按住了成功的“跳蚤”。
李貴真出生於農村。中學畢業後,考上了山東齊魯大學生物係。之所以選中了跳蚤作為自己畢業研究的對象,是因為李貴真來貴州時,雲南鼠疫大流行,死屍成堆。這件事深深觸動了李貴真和她丈夫金大雄。
提起鼠疫,現在許多年輕人都會感到很陌生。可是幾十年前,它卻是人類的大敵。在倫敦,一次鼠疫流行使城市居民死去一半。在我國東北遼寧一帶,僅1914年就有50多萬人死於鼠疫。鼠疫主要由跳蚤等昆蟲傳染。跳蚤喜歡吸鼠血,又喜歡吸人血。結果,跳蚤就會把鼠疫傳給了人類。它不僅傳染鼠疫,還傳染斑疹傷寒、絛蟲病等。可謂個子極小,危害極大的害蟲。在解放前,跳蚤不知奪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更可怕的是,雖然當時人們幾乎天天見它,天天挨它咬,天天捉它,卻幾乎無人研究它,隻有幾個美國人曾在中國作過一點研究。要消滅跳蚤,必須先研究跳蚤,李貴真決心建立中國自己的蚤類學。
李貴真為捉跳蚤付出了多少艱辛,恐怕誰也說不清。為了捉跳蚤,她不知冒過多少次險,不知磨破了多少鞋底,不知刮破了多少件衣服,不知被跳蚤咬過多少次!
可這一切,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僅僅是工作前的準備工作,更複雜、更細致、更艱難的工作還在後邊。
研究跳蚤很難很難。首先是跳蚤的種類太多,我們的世界上有兩千多種跳蚤,簡直是個跳蚤大世界。其次是跳蚤太小了。一隻跳蚤可能隻有一粒小米那麼大,觀察、鑒別跳蚤隻能借助於顯微鏡。要觀察跳蚤,首先必須製作標本。這需要10多道工序,必須慎之又慎,稍有疏忽便前功盡棄。
鑒別一隻跳蚤,則是更為複雜、細致的工作。必須整天用顯微鏡觀察,然後在紙上畫出跳蚤的形態圖,畫出跳蚤的眼、觸角、氣孔、臀板、爪、腿骨、觸須、梳齒……再進行比較、鑒別,而這每每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用同樣的時間,有的畫家也許能畫出一幅山水長卷。跳蚤雖小,畫起來卻比大動物還難得多。
平凡、單調、枯燥、精密度高……這是李貴真所從事工作的特點。在這樣的工作中,需要高度負責的精神與非凡的耐心。這大概也是一切科學工作者所共同具備的特點。
李貴真靠著非凡的認真、細致與毅力,發現了一種又一種新跳蚤,為中國蚤類學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每當通過鑒別發現一種新跳蚤,她都激動不已。而李貴真這位普通的中國女性,她的肩上擔負著教學、科研、家務三副重擔,仍然不斷有新的發現,這真是了不起!
後來,在金大雄的幫助下,李貴真完成了10萬字的《蚤類概論》,在國際上被譽為“關於中國蚤類學的權威性著作”。
李貴真原來是個興趣廣泛的青年,她對文藝、繪畫、彈鋼琴、地理都有濃厚的興趣;但為了研究跳蚤,她舍棄了許多,包括舒適的生活,也包括自己的興趣愛好。她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中國的蚤類學研究,並成為這方麵的權威。
這一切都說明了人要有所作為,必須對自己的才能實行“聚焦”,專於一、精於一,幾十年如一日,這恐怕就是成功的秘訣吧!
不單是李貴真,很多成功人士所遵循的幾條成功定律中,第一條就是專注於目標,清楚地認識它、緊緊地盯住它。懷抱一個目標,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希望就在前麵。當我們專注於我們的事業時,我們將會最大限度地排除外界因素的幹擾。
無論做什麼事情,隻有專心、專注,才能夠獲得成功。被譽為摘取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就是一個用自己所有的精力專注於一項事業的人。
陳景潤,我國現代著名數學家。他在圓內整點、球內整點、華林問題、三維除數等方麵均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他的《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的論文也達到了世界新水平。特別是在人們公認的、稱之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他的關於(1+2)簡化證明的論文,轟動了國內外數學界,為我國爭得了榮譽。
陳景潤從少年時期就酷愛數學,數學成績在班裏總是名列前茅。有一次上數學課,老師講了一個故事:200年前,有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一個猜想:凡是大於2的偶數一定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之和。比如4=2+2,6=3+3,8=3+5……哥氏本人雖然對許多偶數進行了驗證,都說明是正確的,但他本人卻無法進行邏輯證明。他寫信向著名的數學大師歐拉請教,歐拉花了多年的精力,但到死也沒有證明出來。從此這道世界難題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數學家,但始終沒有人能攻下來。因此,它被稱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自從聽了這個故事後,哥德巴赫猜想就時常縈繞在陳景潤的腦海中。他常想:我要把這顆明珠摘下來!他暗暗下了決心,從此更加發憤學習數學,把自己的精力全放到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上,有時簡直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有一天,媽媽把米倒在鍋裏添好水讓他看著,然後就上街買菜去了。陳景潤頭也不抬地答應了媽媽,卻照樣看書。他的思路完全沉浸在功課中,飯糊了也沒聞到。等媽媽從菜場回來,一鍋米飯有一半已燒成黑炭。陳景潤不僅學習刻苦,還利用業餘時間博覽群書、豐富自己的知識。
正是因為陳景潤將自己的精力全都集中到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上,他終於把少年時代的夢想變成了現實,成功地摘下了哥德巴赫猜想這個璀璨的明珠。
人的一生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去嚐試,更不可能在許多方麵都取得成功。隻有專注於一個專業,朝著一個目標做深、做精,才更容易做出成績、取得成功。所以,當你已經確立了自己的發展方向之後,一定要堅定不移的走下去,這樣才能一步一步離成功的大門越來越近。
隻有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一點上,才能夠產生最大的力量,才能夠穿透最堅硬的壁壘。隻要足夠專一、足夠專心。你也能夠按住“成功的跳蚤”!
成功的奧秘在盯住一點
我們在初中時,都學過“壓強”的知識,知道這樣的常識:如果同樣大小的力作用在較大麵積上,壓強就比較小;作用在較小的麵積上,壓強就比較大。
一麵用磚砌成的牆,本來是挺結實的,建築工人為了裝窗戶在上麵開洞並不太容易。通常的做法是先將力量集中到一點,而且這個點越小起到的作用越大。先敲開一塊磚,因為這塊磚被敲開後,它的上、下、左、右4塊磚就容易敲了;然後逐漸向外擴張,一個窗戶的地方就留出來了。建築工人先敲開一塊磚,也就是先找一個突破口。
其實,在人生的路上,我們同樣需要運用“一點突破”的道理,將自己的力量集中於一點,隻有這樣才能夠獲得突破性的進展。
一個人即使再優秀也不可能做到樣樣精通,因此你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並經常考慮怎麼完善自己要做的這一件事。一個人如果長時間地把精力集中於一個點上,就能取得驚人的成功。而古代李時珍寫《本草綱目》也是靠著“一點突破”的精神才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