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一部藥學巨著,不僅把我國醫藥科學事業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而且對世界醫學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受家庭環境熏陶,李時珍從小對醫藥學特別感興趣,對父親采集來的中草藥總是看來看去,很好奇。幼年的李時珍身體瘦弱多病,經他父親調治,到了10多歲身體才漸漸好起來。小小的李時珍常常跟隨父親和哥哥果珍一起到附近的山上去采集草藥,晚上回來就在燈下幫助父親抄寫藥方,聽父親講解草藥,自幼就積累了許多中草藥的知識。
李時珍生活的明朝科舉盛行,醫生是被人看作沒出息的職業。李時珍的父親也希望兒子能走做官的路,李時珍很聰明,14歲便考中了秀才。可他的心裏卻熱愛著醫學,對八股文不感興趣。因此,考了三次舉人都沒有考中。父親很是生氣,李時珍卻說:“行醫可為百姓解除病痛,做個醫生又有什麼不好呢?”父親見他決心從醫,也就不再說什麼了。
在長期行醫中李時珍深切感到:作為一個醫生,識藥、用藥都是大問題。如果一個醫生對藥物不熟悉,或者藥物混雜、名不符實,那麼即使他的藥方開得再好,也不能治好病人,甚至會鬧出人命來。所以,有一本好的本草書是很重要的。前人也寫過本草書,但是藥物品種不全,有的還有不少錯誤。因此,李時珍決心編寫一部新的本草書。
為了編寫新的本草書,李時珍閱讀了大量書籍。他研讀的範圍很廣,除各種本草書外,“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隻要與醫學有關,他都進行研究。在閱讀的時候,他摘引了大量資料,寫了不少讀書筆記。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李時珍35歲時,開始編寫《本草綱目》。
不久,他得以接觸到楚王府和太醫院收藏的醫學典籍和一些秘而不傳的藥方,這為李時珍的學習和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他還飽覽了裏麵儲存的名貴藥材,也對他的著書立說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為了編好《本草綱目》,李時珍決定“搜羅百氏”、“訪采四方”。他常常戴著鬥笠、肩背藥筐,和自己的徒弟龐憲、兒子建元一起,親自到山林、田野、江湖去觀察采集藥物標本,搜集民間治病的經驗,虛心向當地群眾學習、請教。農民、漁民、獵人、樵夫、藥農、果農、工匠都成了李時珍的老師和朋友。比如,為了搞清楚魚的繁殖過程,李時珍就向漁民們請教。他們告訴李時珍:一般的魚都是冬天孕子,春末夏初把子產在水草上,雄魚跟在後麵灑白(授精),覆蓋在魚子上,幾天以後便可以孵出小魚苗。這就糾正了過去關於草籽變魚的謬論。
在深山裏,李時珍向獵人們學習了關於各類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它們的藥用價值。他還在樵夫和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隻穿山甲。經過解剖和觀察,李時珍發現穿山甲的胃很大,裏麵有一升左右的螞蟻,證明它確實是食蟻動物。但是它食蟻的方法是先用尖嘴巴拱開蟻穴,再用長舌舔食。
為了探求自然中的奧秘,李時珍不避風險、不怕困難。有一次他到了湖北的太和山(即現在的武當山),聽說山上生長一種“仙果”——榔梅,那裏的道士每年都要用蜜汁醃好獻給皇帝,說是吃了它可以“長生不老”。
為了研究榔梅的真實價值,李時珍冒著被處罰的危險偷采了幾枚親自品嚐,體會到原來榔梅不過是可以生津止渴罷了。“仙果”的秘密被揭穿了。
李時珍研究問題的態度是嚴肅認真的,凡是他不明白的都要弄個水落石出。他對藥物的觀察既仔細又全麵。對那些形狀類似容易混淆的藥物,他總是反複比較,詳加記述。對於古人的記述,他也是多方查證、糾正他們的錯誤說法。
對勞動人民的治病經驗,李時珍也十分注意總結。有一次在一個驛站,他聽車夫說煮食旋花(也叫鼓子花)可補損傷、增加氣力,他就認真地記下來這一單方。他曾聽老鄉說曼陀羅花的籽用酒吞服會使人麻醉。他就跑到山中采來曼陀羅花親自進行了試驗,發現這種花確實有麻醉作用、可以用於外科手術。就這樣,一字一句、一點一滴,李時珍都把它寫進了《本草綱目》。
為了寫好這本巨著,李時珍走遍了大江南北,訪問了許許多多勞動人民,搜集了豐富的民間治病經驗。在他61歲那年(萬曆六年,即公元1578年),《本草綱目》經過三次大的修改終於脫稿了。李時珍整整花了27年的時間,付出了大半生心血,才完成了這部偉大的著作。
《本草綱目》52卷,190多萬字。全書把藥物分做16部、62類,收載藥物1892種,比前人增加374種。此外,載入藥方11096個,比前人增加了4倍,並且附有動植物插圖1110幅。這部書的規模之宏大,內容之豐富,涉及範圍之廣博,是古代任何一部本草書所望塵莫及的。它被陸續譯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種文字,流傳到世界各地。西方稱這部書為“東方醫學巨典”。
當今社會所需要的就是像李時珍那樣能夠認真做好一件事的人。一個人追求理想應當堅定不移、不被困難左右。那些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目標、沒有精力、三心二意。
倘若我們也十分專心於我們的工作,我們將會全神貫注地投入、渴望完成自己的工作、對目標抱著初戀般的熱情、百折不撓去達到自己的目標。我們這樣做,隻是因為我們熱愛我們的事業、樂此不疲。說到底,“專心”本身並沒有任何神奇的力量,隻是控製注意力而已。
很多人將很多精力白白浪費在許多無謂的事情上,因為他們沒有聚焦。他們經常在彩虹下遊移,錯過了許多季節,到頭來他們的事業和生活如竹籃打水一場空。他們不明白: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獨領風騷的必定是專心致誌於一事的人。偉大的人從不把精力浪費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中,也不愚蠢地回避自己的專長。
現在許多人開始認識到:人們已經不僅僅是在用心,而是開始用肝、用肺了。假如你還不用心,那就會有相當大的危機發生。所以如果人生無論做什麼成績都不好,那是因為你的態度不夠專注,沒有專心致誌地去了解你要做的事情。時刻都要記住:隻有集中一點才能突破。
聚集陽光,燃起成功的火
我們都有這樣的常識:用放大鏡將陽光聚集到一點可以點燃紙張;但是,如果用平麵鏡或者凹透鏡卻無論如何也不能將哪怕最易燃的火柴頭等點燃。
相等的光通過量,凹透鏡無所作為,凸透鏡卻能點燃熊熊大火。為什麼?秘密就在於散與聚。
平麵鏡和凹透鏡隻是將光線透過去,甚至是發散開來;而凸透鏡卻是將陽光聚集到一點,這樣就能將易燃物點燃。
其實凸透鏡聚焦這一特性早已被各行各業所應用著。
在軍事方麵,毛澤東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指揮思想。運用這一思想,他領導中國人民打敗了蔣介石的800萬軍隊、解放了全中國。
在治學方麵,黑格爾認為:“一個誌在大有成就的人,他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製自己。’反之,那些什麼事情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事情都做不好,而最終歸於失敗。他必須專注於一件事,而不可分散到多方麵。”靠著這一思想的指導,黑格爾既博覽群書,又學有所專,終於成為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就連馬克思也要從他那裏汲取思想的營養。
在文藝創作方麵,馬克-吐溫則指出:“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隻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那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馬克-吐溫一生筆耕不輟,他的小說成為世界小說史上不可逾越的一章。
想成大事,不能把精力同時分散到幾件事情上,隻能專注於其中之一。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因為從事份外的工作而分散了我們的精力。凡事隻要你成為專家,一切期待的都會隨之而來。隻要你堅持做成一件事,今天你所放棄的,明天就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得到補償。
隻有將能量聚積到一起,才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一位著名的將軍曾經說過:“我們發現,在很多重要的戰役中,成敗的關鍵在於:一方是全身心地投入而另一方卻不夠專心致誌。”王石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曆驗證了這句話的正確性。
在房地產行業中,萬科可謂是一麵旗幟。萬科的成功可以說是聚焦陽光的結果。
萬科創建於20世紀的1984年,當時公司的全稱為“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剛開始萬科是做電器儀器,以進口日本產品為主,像索尼、鬆下、JVC這些,同時其他業務也做得很熱鬧,像搞服裝廠、手表廠、飲料廠、印刷廠、K金首飾廠,萬科的帶頭人王石回憶起那段的經曆,不無感慨地說:“這樣說吧——就是除了黃賭毒、軍火不做之外,基本萬科都涉及到了。”
但是到了1994年,當時的宏觀調控和熊市,讓多元化發展的萬科開始感受到資金寒流,甚至陷入了危機之中。
痛定思痛,王石做出震驚業界的決定:做減法,確定房地產為主業,減掉其他不相關的業務。
為了做好減法,王石可以說是“壯士斷腕”。對於非核心業務,萬科堅決進行了資源重組。他們把怡寶蒸餾水等較有潛力同時投資較大的企業出售重組。因為萬科已不適合對其非核心業務進行更多的投入。到2001年,萬科把辛苦十年打造的名牌零售業公司萬佳百貨也全部售予華潤創業。
從此隻專心做房地產,而且房地產開發的區域從15個城市強行壓縮至5個城市。如果打個比喻,這就像一個人從最初的隨便亂打轉而慢慢收緊拳頭,然後再以一條直線快速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