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蜀主劉備,曆盡艱辛終於擁有了東西兩川和荊州之地。
然而由於關羽的失誤,荊州被東吳奪了過去,關羽也被殺害。劉備聽說之後,悲憤交加,發誓要為關羽報仇,他要起兵伐吳。劉備的這一決定是建立在冷靜的心態之上嗎?不是。此時,他完全被自己悲傷和衝動的心態所控製。趙雲勸劉備說:“現在的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曹操雖然死了,但曹丕卻篡漢自立為帝,神人共怒。陛下你應該討伐曹丕,而不應該討伐東吳。倘若一旦與東吳開戰,戰爭就不可能立刻停止,別的計劃就不能實施。望陛下明察。”趙雲的這番話頗有道理,確實是審時度勢之言,然而,此時的劉備已徹底向心態屈服了,他已不可能審時度勢了。他對趙雲說:
“孫權殺害了我的義弟,還有其他忠良之士,這是切齒之恨,隻有食其肉而滅其族,才能夠消除我心中的仇恨。”趙雲又勸說:“曹丕篡漢的仇恨,是大家的仇恨;兄弟之間的仇恨,是私人的仇恨。希望陛下以天下為重。”劉備答道:“我不為義弟報仇,縱然有萬裏江山,又有什麼意思呢?”劉備已完全失去了理智,完全失去了審時度勢的能力。衝動的結果常常是致命的失敗。
一個人有七情六欲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完全應該的,這也是人之為人的特征。所以,我們說:“一個做事不考慮感情的人一定是一個不成熟的人。”然而,事情是複雜多變的,感情常常會左右人們的理智,使人們對複雜多變的形勢做出錯誤的分析和判斷。因此,我們又說:“一個被感情左右的人一定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此時的劉備就是被感情左右了的人。在心態上,他與曹操就無法相比了,要知道,曹操也曾有家人被殺,他也曾有過切齒之恨。
曹操平定了青州黃巾軍後,聲勢大振,有了一塊穩定的根據地,於是他派人去接自己的父親曹嵩。曹嵩帶著一家老小四十餘人途經徐州時,徐州太守陶謙出於一片好心,同時也想借此交好曹操,便親自出境迎接曹嵩一家,並連續兩日大設宴席熱情招待。一般來說,事情辦到這種地步就比較到位了,但陶謙還嫌不夠,他還要派五百兵丁護送。這樣一來,好心卻辦了壞事。護送的這批人原本是黃巾餘黨,他們隻是勉強歸順了陶謙,而陶謙並未給他們任何好處。如今他們看著曹家裝載財寶的車輛無數,便起了歹心,半夜殺了曹嵩一家,搶光了所有財產跑掉了。曹操聽說之後,咬牙切齒道:“陶謙放縱士兵殺死我父親,此仇不共戴天!我要盡起大軍,洗劫徐州。”
將曹操的遭遇與劉備的情況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劉備僅死了一個義弟關羽,曹操卻死了一家老小四十餘人,曹操的恨應該更大更強烈。然而,當曹操率軍攻打徐州報仇雪恨之時,情況發生了變化,呂布率兵攻破了兗州,占領了濮陽。怎麼辦?這邊大仇未報,那邊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如果曹操被複仇的心態所左右,那麼,他一定看不出事情的發展趨勢,也察覺不出情況的危急,就如同劉備伐吳一樣。但曹操畢竟是曹操,他是一個十分冷靜沉著的人,也是一個非常會控製自己心態的人。正因為如此,他立刻便分析出了情況的嚴重性,他說:“兗州失去了,這就等於讓我們沒有了歸路,不可不早作打算。”於是,曹操便放棄了複仇的計劃,拔寨退兵,去收複兗州了。
曹操的上述決定正確嗎?當然正確,因為這個決定沒有受他複仇心態的任何影響,完全建立在自己冷靜的心態之上。因此,曹操能夠擺脫這次危機,保住了自己的地盤和勢力。
與曹操截然相反,劉備伐吳的計劃完全建立在複仇心態之上,這一心態使他不可能對局勢做出客觀準確的認識。從大局來看,三國鼎立,魏國強大,蜀國弱小,隻有連吳抗魏,才能長治久安。然而,劉備根本就顧不得這一切,隻憑自己複仇的心態而製定實施了伐吳的計劃。因此,其失敗是注定的。
從某種角度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個人是能夠成為雲中龍還是草中蟲,是大龍還是小龍,不僅僅是看他有無誌氣,還要看他在事處關鍵時,是否擁有冷靜的心態。
衝動往往與魯莽是如影隨形的,由於缺乏理智,對自己常常不利,甚至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所以,人們遇事應冷靜思考。千萬不要以為衝動隻是小事,不值得一提,而正是這看似不值一提的小事卻直接決定著你的命運。
一個耳光抽斷前程
做事過程中的小錯誤可能會給你帶來致命的傷,是的,如果你做事莽撞,脾性暴躁也會為你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甚至會斷送掉你的光輝前程。
被譽為“鐵血將軍”的喬治-巴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美國戰將,他有一種不怕死的拚命精神,勇往直前,毫不畏懼,創造了不少戰爭奇跡。他所到之處,敵人望風披靡。
巴頓的最大缺陷是脾氣暴躁,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打耳光事件差一點毀了他的前程,他本來可以出任更高的職務,因為這一事件,他隻能出任集團軍司令。
那是1943年8月10日,當時戰鬥進展不順利,巴頓的心情很不好。下午1時30分,巴頓在行車途中發現了通往第2軍後方醫院的路標,馬上命令司機把車開過去。
巴頓正在與士兵們閑談,讚揚他們的勇敢精神和業績。但凡是熟悉巴頓的人都發現,他神情緊張,不像往常那樣熱情詼諧。突然,他發現一名未受傷的士兵住在醫院裏,頓時變得冷酷無情。此人叫保爾-貝內特,患有“炮彈休克症”。他縮成一團,哆哆嗦嗦地回答巴頓的問話:“我的神經有病,我能聽到炮彈飛過,但聽不到它爆炸。”說罷便哭泣起來。巴頓勃然大怒,大聲叫罵:“他媽的,你的神經有毛病,你完全是個膽小鬼,狗娘養的。”接著,巴頓打了他個耳光,吼道:“你是集團軍的恥辱,你要馬上回去參加戰鬥,但這太便宜你了,你應該被槍斃。事實上,我現在就要槍斃你!”說完,巴頓抽出手槍,在他眼前晃動。當巴頓走出病房時還向醫生叫喊,要他們把這個“狗雜種”送出醫院。
以上便是打耳光事件的來龍去脈。總之,巴頓之所以采取這種粗魯幼稚的舉動,從而釀成了他的個人悲劇,除了他自身的嚴重缺陷之外,更主要是由於他所承受的來自各方麵的壓力太大,遠遠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和忍耐力,使其心理的天平急劇傾斜,最終完全失去了控製,導致了他歇斯底裏大發作,使其性格中的所有弱點均暴露無遺。
“打耳光”事件發生後,巴頓內心也感受到自責,但由於戰事緊張,他很快就把這件事忘掉了,但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兩天之後,第2軍參謀長基思少將和軍醫官阿內斯特上校來見布萊德雷。阿內斯特向布萊德雷彙報了“打耳光”事件的詳細經過,並遞交了一份有關報告。布萊德雷對此十分震驚,忙問基思是否還有人知道這份報告。當得知無人知曉後,馬上指示基思:“用信封把文件封好,寫上隻能由我和你啟封,然後把它鎖在我的保險櫃裏。”雖然布萊德雷對巴頓的做法十分反感,並有責任向艾森豪威爾彙報此事,但他選擇了忠於巴頓的做法,他認為,應該遵循“不要相互殘殺”的原則。
但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巴頓打人的消息就傳遍了第7集團軍,新聞界也議論紛紛。阿內斯特上校見布萊德雷不願介入此事,便通過其他途徑把報告直接交給了艾森豪威爾。
艾森豪威爾看到報告後感到既驚訝又棘手。此刻,巴頓將軍正以征服者的姿態進入墨西拿城,全世界都在向他歡呼,意大利戰場上還有許多更艱巨的任務等待他去完成。如何在這一時刻去處置一個十分特殊的人物呢?為了慎重起見,艾森豪威爾將此事嚴格控製在內部範圍。他指示衛生顧問佩林-朗中校單獨進行一次調查,調查結果隻向他一人彙報。同時,他以個人名義給巴頓寫了一封信,嚴厲地批評了巴頓的“卑鄙”行為,並責令巴頓:如果情況屬實,必須去向被打者道歉,向所有在場的醫護人員和傷病員道歉,而且還要向整個第7集團軍,一個部隊一個部隊地道歉。事後,有人曾責怪艾森豪威爾的這一處理方式是輕描淡寫。但他們不知道,對巴頓這樣一位驕傲自大並剛剛取得重大戰果的將軍來說,這無異於是一種最嚴厲的懲罰。事後,艾森豪威爾立即召見新聞界的代表,通報了事件的經過和采取的措施,並誠懇地要求他們:鑒於目前的軍事形勢和可能在國內產生的影響,他們不要把此事透露出去,與會者接受了這一請求。
接到艾森豪威爾的信後,巴頓開始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在日記中寫道:“顯然,我的行動太輕率了,而且對情況的了解也很不夠。我的出發點是正確的,因為誰也不能容忍裝病逃避的現象存在,它會像傳染病一樣蔓延開來。我坦率地承認,我的方法是錯誤的,我將盡力改正。”
巴頓認真執行了艾森豪威爾的命令。在一個星期日的上午,被打士兵以及與此事有關的人員被召集到巴頓司令部。巴頓首先為自己的衝動行為表示了歉意,並同與會者一一握手。然後他婉轉地解釋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的一個朋友在前線打仗,因怕死而開了小差,後來後悔自殺了,“如果當時有人粗暴地對待他,打他幾個耳光使他清醒,他是可能得救的”,在場的人都對巴頓表示了諒解。事後,巴頓致信艾森豪威爾,表示悔改之意,他寫道:“你對我有知遇之恩,本應為你赴湯蹈火。然而卻給你惹來了麻煩,我萬分悔恨、內疚和痛苦。”但他聲稱對那個士兵“絕無苛刻或殘忍之意”,他的目的僅僅是“設法使他們重新認識作為男子漢和軍人的職責”。他再次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那位朋友的自殺事件為自己辯解,認為自己是為了“拯救一個不朽的靈魂”而“不適當地使用了這種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