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巴頓說的是真心話,但他的坦率辯解卻把艾森豪威爾置於極為窘迫的境地。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要求去做,巴頓很可能被送上軍事法庭,受到降職處分以至失去繼續參戰的機會。但艾森豪威爾清醒地看到,巴頓的行為雖然是殘酷而不公正的,應該給以處分。但是,巴頓已經用事實說明自己是迄今為止盟軍中最出色的地麵戰鬥指揮官。而目前,他手頭用得上的美軍將領寥寥無幾。所以,艾森豪威爾決心要保護巴頓,他認為,這符合盟軍的最高利益,也可以留給巴頓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這一決定充分顯示了艾森豪威爾卓越的遠見和睿智。
在公開道歉後的幾個星期裏,巴頓在巴勒莫王宮的官邸中閉門不出。他認為,對於一個勝利者和懺悔者來說,這是一個既合適又謹慎的做法。直至9月初,他才在接待美國紅十字會主席諾曼-H-戴維斯的活動中公開露麵。他筆直地站在講台前,不無戲謔地對與會的官兵們說:“我想我還是立在這裏,讓大家看一看,我是不是你們想象的那樣是一個王八蛋!”官兵們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和歡呼,氣氛十分融洽。
事情到此似乎已經結束了。但11月21日,隨軍記者德魯-皮爾遜違反諾言,在美國廣播公司的新聞節目中披露了這一事件。由於他斷章取義地利用間接得來的材料,並加以誇張,很快便在美國社會和政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各界人士紛紛給國會寫信,要求國會對這一事件進行徹底調查,把巴頓趕出軍隊,並譴責艾森豪威爾等人袒護巴頓的“罪行”。但是,美國陸軍最高領導層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致的,他們對巴頓所犯的錯誤表示遺憾和憤怒,認為必須使他接受這一教訓,改過自新。但同時,他們決心使巴頓繼續參加戰爭,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次事件對巴頓的影響很大,這使他未能出任集團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認為:“巴頓具有某些令人遺憾的性格,他魯莽、暴躁,有時容易衝動,但可以讓他擔任一個集團軍司令,我敢擔保,他率領的部隊肯定會所向披靡。”但是他又在給馬歇爾的信中說:“在任何情況下,我不會把巴頓提升到集團軍司令以上的崗位上。”正如艾森豪威爾所說,巴頓的確沒有擔任集團軍司令以上的職務。
遇事魯莽而行,既會傷害別人,也會傷及自己,這是一種極不成熟的心理在作怪。
處事果斷,不留禍患
我國有這樣的俗語:“當斷不斷,必留後患。”是的,當辦的事一定要果斷,否則,隻會遺恨餘生。
印度有一位最聰明、最英俊、最有才華的男哲學家。他的氣質,他的風采,讓世上所有的女人,都為之傾倒。
一天,他去參加一個宴會,在宴會上遇到了一個傾國傾城的美女,他被美女的一舉一動深深的吸引了。美女對他說:“我很仰慕你,我願意嫁給你,你答應嗎?”哲學家說:“我對你很滿意,我也很喜歡你,請讓我想一想。”
他回到家裏,就開始引經據典的分析,翻閱了大量的古書、名著。什麼曆史典故,什麼時事新聞,以及還動手寫論文來加以論述。他如此的埋頭苦幹,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找到了答案:結婚和不結婚的好處一樣多,真不知該如何抉擇?於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無論他又找出了什麼新的理由,都隻是徒增選擇的困難。
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人若在麵臨抉擇而無法取舍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曆過的那一個。不結婚的處境我是清楚的,但結婚會是個怎樣的情況,我還不知道?對!我該答應那個女人的央求。
他來到了美女的家裏,向美女的父親求婚:“我愛你的女兒,請把她嫁給我!”美女的父親拒絕了他:“哲學家先生,對不起!我不能把女兒嫁給你,你來晚了十年,她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媽了。”
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他萬萬沒有想到,向來引以為傲的哲學頭腦,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爾後二年,哲學家抑鬱成疾,臨死前,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隻留下一段對人生的批注: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人生哲學是“不後悔”。
“不猶豫”和“不後悔”,看起來是矛盾的:決策太快,就可能做出後悔之事;為了將來不後悔,就需要小心謹慎。這種心態,使很多人變得優柔寡斷。
優柔寡斷,會讓你喪失很多機會,有時可能給一個機構甚至一個國家帶來災難。而與優柔寡斷相反就是果斷。果敢決斷是領導的一個基本素質之一,決斷力是領導和統馭的根基,是領導者不可或缺的能力。
正確的決斷能使社會各類資源達到最佳組合,從而產生絕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我國古代很多人都是因為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讓其喪失了大好前程,最典型的就要數項羽了。
秦朝末年,群雄紛爭,劉邦和項羽是兩支重要的武裝力量。楚懷王命令項羽、劉邦兵分兩路進攻秦軍。臨行時楚懷王與二人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劉邦乘秦軍前線被項羽擊潰、秦朝內訌之機,捷足先登,進入鹹陽,但他自知羽翼未豐,於是駐軍灞上,以等待項羽。
一個月後,項羽率40萬大軍開進關中,駐守鴻門。他見劉邦早到一步,勃然大怒,揚言要滅掉劉邦。劉邦得知後,馬上派部下張良把項羽的伯父項伯請來,設宴款待,托他向項羽說情。
第二天,劉邦帶著樊噲、張良等100多名部下,親赴鴻門向項羽致歉。項羽毫無城府,聽劉邦一解釋,一腔怒氣頓時煙消雲散,還設宴招待劉邦。
項羽有個謀士叫範增,他早已看出劉邦的野心,料定劉邦早晚要和項羽爭奪天下,多次告誡項羽:“此人不除,必留禍患。”他數次慫恿項羽殺了劉邦,但項羽對此一直不以為然。如今,劉邦自己送上門來,範增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酒席間,他曾多次暗示項羽動手,項羽始終對他不睬不理。無奈,他隻好另想辦法。他找來項莊假裝舞劍,明以助酒興為由,實則命其伺機刺殺劉邦。誰料,範增的用心被項伯識破,他怕惹出事來,便拔出劍來與項莊對舞,以保護劉邦。這時,酒宴的氣氛已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機敏的劉邦見事不妙,當機立斷,在張良、樊噲策劃下,假裝上廁所,趁機逃離了項羽營地,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項羽優柔寡斷,錯失良機,為自己後來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就是這個道理。就如下棋一樣,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劉邦當機立斷,逃離了險地;項羽當斷不斷,給自己埋下了禍根,最終在垓下自刎,為後世英雄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為什麼有些人當斷不斷呢?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事情比較棘手,他們想拖一拖,等方便時再著手處理。殊不知,當辦而難辦之事,並不會因時間推移而降低難度,反而會因錯過辦事時機而變得更難辦。其二是,利弊得失不是很明朗,他們想看得更清楚一些再著手處理。殊不知,世事如同博弈,你看不清時,對方也同樣看不清。等到你看清了,對方也同樣看清了,事情的難度非但沒有降低,反而連賭一把的機會也失去了。所以,聰明人對當辦之事,總是當機立斷,決不會猶豫不決。
事之成敗皆在於果敢決斷,許多優秀的領導者就是因為他們做事不猶豫,該斷則斷,摒棄了優柔寡斷的不良品質,所以大有成就。
那些優柔寡斷的人,請記住德國偉大詩人歌德這句富有哲理的話:”長久地遲疑不決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
當主動權在我們的手裏時,我們一定要大踏步前進,這才是事業發展壯大之道。
羅伯特是世界上第一台微型電腦的創造者。當年輕的軟件天才比爾-蓋茨領導的微軟公司跟他合作後,他更是如虎添翼,他的產品在市場上極具吸引力。當時,他的眼前隻有廣闊的市場卻沒有對手,完全有機會做成世界超級富豪。但是,他沒有乘勝追擊,一門心思隻想鞏固現有的成就,卻忽略了對產品的研究與革新。為什麼呢?他害怕喪失現有的成果。因為搞產品開發和技術革新都要花錢、花時間,一旦開發不成、革新不利,他所投入的金錢、時間豈不要付之東流?在這種疑慮和猶豫中,羅伯特坐失良機。
不久後,別的公司也生產出了微型電腦,而且性能更優越。羅伯特這才著急了。但他仍沒有考慮利用自己目前的優勢改進產品,而是把時間花在打嘴巴官司上。他在報紙上謾罵那些公司是小偷、強盜,剽竊他的創意,搶走他的生意。但是,無論他怎麼罵,都不能阻止對手前進的腳步。無奈,羅伯特又出損招,將微軟的軟件跟自己的電腦進行搭配銷售。他知道微軟的軟件對顧客很有吸引力,所以他要求購買軟件者必須同時買他的電腦。這無疑損害了微軟公司的利益。於是,雙方關係破裂,合作中止。羅伯特無以為繼,隻好賣掉自己的公司。後來,他在一個小鎮上當了牙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