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丞相李斯在《諫逐客書》裏寫道:“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做事也是這樣,世界上最高深的成功之道就藏在任何一件小事中,隻要你把事情做深做透,做到極致,你一定能夠成就大的事業,讓你品賞成功的鮮花。而每天隻等著做大事,小事不屑做的人,必定一事無成。
業精才能出類拔萃
俗話說得好:“百藝通不如一藝精。”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沒必要也沒可能樣樣精通,但是對自己認準的主業一定要精通,要達到頂級專家的水平,這樣才能夠在工作中遊刃有餘、事半功倍。
28歲的億萬富翁劉延林被人譽為“天下第一打工仔”,是從機磚廠起家的。他從小就在機磚廠打工,對機磚廠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正因為這樣,他才能夠取得今日的成就。他在自己的著作《28歲成為億萬富翁》中曾經說過:
我要管理好我的公司,除了招聘、網羅人才,也要求我自己要有多方麵的知識,企業管理、財務會計、統計以及建築、電子等技術知識……不要說學習了,有些我從前聽也沒聽到過,全靠在實踐中學習。好在我這人領會什麼都比較快,不單在管理知識上懂得了不少,而且還弄通了幾門技術,對機磚廠的一切,我可以說是了如指掌,是“土專家”了;對建築,從預算到施工、裝修沒人能“麻”得倒我;對運輸、挖掘、裝載機械的操作,我也會幾樣;我抽屜裏還有“經濟師”的本本……在人才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半瓶醋,亂晃蕩”的就業者往往在關鍵的地方卡殼;“一招鮮,吃遍天”的人才,則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這類“一招鮮”其實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絕活。
如果你幾十年都專心地做同樣的一件事,把它做精,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那你在這個領域就有了發言權,就有了別人無法取代和超越的地方,你也就能夠牢牢地站穩腳跟,才能夠獲得成功。
成功的一個最大障礙是投機取巧,不願付出辛勤的勞動,卻想獲得很大的成果。他們不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卻期待一分耕耘,十分收獲,明顯違反了事物發展的規律。把希望建立在腳踏實地的努力上,才不會大失所望。
許振超這個新時代工人的楷模就是在平凡的崗位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專家”,從而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
許振超從事的工作的確很普通——吊車司機,就是把貨物從碼頭吊上車、船或是從車、船吊到碼頭。他在這個普通的工作上整整幹了30年,成了這個領域名副其實的專家,一年內就兩次刷新世界集裝箱裝卸紀錄。
幾十年的努力,使許振超練就了幾手絕招。名聲大振,成了青島港有名的“土專家”。
在許振超的絕招中,“無聲響操作”是最神奇。偌大的集裝箱放人鐵做的船上或車中,居然做到了鐵碰鐵不出響聲,這一絕招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集裝箱、船舶的磨損,尤其是降低橋吊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實踐證明,它是最科學也是最合理的。連外國船員都稱“匪夷所思”。
許振超的絕招還有“一鉤準”、“一鉤淨”、“二次停鉤”、“無故障運行”……正是由於有了這麼多的“絕招”,凡是青島港有了棘手的難題,就少不了許振超。
一次,一場大霧使整個碼頭的裝卸作業被迫停下。直到中午霧仍不散。貨輪的船長急火火地找到許振超,請求馬上把集裝箱卸下來。原來,該輪裝載的全是冷藏箱,不料供電電源發生故障,如不搶卸,一旦箱裏溫度升高貨物變質,損失就是好幾百萬元。
一台橋吊有十幾層樓那麼高,而集裝箱上起吊用的4個鎖孔,每個不過一塊香皂大小。司機在40多米高的橋吊上,要讓重達十幾噸的吊具的4個爪準確插入集裝箱的鎖孔中,好天氣操作起來都不那麼容易,何況大霧彌漫。
藝高人膽大。許振超一咬牙答應了。他在船上、岸邊各安排兩個經驗豐富的老司機,通過對講機隨時報告集裝箱位置,自己登上橋吊,精心操作。隨著船上、岸邊清晰的報告聲,一個個箱子一鉤到位,順順利利全卸了下來。許振超憑著過硬的功夫、嫻熟的技巧,闖過了霧天作業禁區,為客戶挽回了巨額損失。
還有一次,青島港老港區承運了一批經青島港卸船,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的化工劇毒危險品,這個貨種特別怕碰撞,稍有碰撞就可能引發惡性事故。當時,鐵道部有關領導和船東、貨主都趕到了碼頭。為確保安全,碼頭、鐵路專線都派了武警和消防員。泰然自若的許振超和他的隊友們,在關鍵時候把“絕活”亮出來了。隻用了一個半小時,40個集裝箱被悄然無聲地從船上卸下,又一聲不響地裝上火車。麵對這輕鬆如“行雲流水”般的作業,緊張了許久的船主、貨主們迸發出了歡呼。船東代表感慨地說:“你們的作業簡直是‘行雲流水’,太神奇了!”
許振超不僅在吊車技術上有“絕招”,而且在維修機械上也有自己的“絕招”。
有一次,隊裏的一台橋吊控製係統發生了故障,請外國廠家的工程師來修。專家幹了12天,一下子掙走4.3萬元。這件事深深刺痛了許振超。他想,如果自己會修,這筆錢不就省了嗎?
他決心學習修理技術。但是,橋吊的構造很複雜,涉及電力拖動、自動控製等6門學科,就是學起重機械專業的大學生也至少得兩、三年才能夠處理一般性故障。許振超不信邪。許振超隻有初中文化,可為了攻克這門技術,他著了魔似的鑽研。
每天下了班,他拿著借來的備用模板,一頭紮進自己的小屋裏。一塊書本大的模板,一麵是密密麻麻鑲嵌的上千個電子元件,另一麵是彎彎曲曲的印刷電路,這樣的模板在橋吊上一共有20塊。為了分辨細如發絲、若隱若現的線路,許振超專門用玻璃做了個支架,將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麵安上100瓦的燈泡,通過強光使模板上隱身的線路顯現出來,然後一筆一筆繪製成圖。光分辨這2000多個焊點,已夠麻煩了,要弄明白它們之間的連接更麻煩。一個點前後左右可能有4條連線,而且每一條連線又延伸出兩條連線,兩條再變成4條,最多的變成20、30根連線。每個點、每條線,許振超都要用萬用表試了又試,一條線路常常要測試上百個電子元件,直到最終試出一條通路來。這樣精細的活,特別累眼,累得看不清了,許振超就到冰箱裏取出冰塊,敷上一會兒。接著再幹,每天晚上堅持幹3個多小時。
就這樣,許振超用了整整4年時間,一共弄清了12塊電路模板,畫了兩尺多厚的電路圖紙,終於攻克了技術難點。這套模板圖紙後來便成了橋吊司機的技術手冊,成了青島港集裝箱橋吊排障、提效的“利器”。一次,一台橋吊上的一塊核心模板壞了,許振超跑到電器商店花8元錢買了一個運控器,回來換上後橋吊就正常運作了。而這要是在以前,換一塊模板得花3萬塊錢!
許振超的維修技術出了名,公司獎勵了他一台傳呼機,許振超的傳呼機一天24小時都開機,隻要橋吊有故障,隨叫隨到,隨到隨修,起到現在的“十五分鍾排障”。
許振超是位創新的探索者,他的思想也很樸素:我當不了科學家,但可以有一身的“絕活”。這些“絕活”可以使我成為一名能工巧匠,這是時代和港口所需要的。就是憑借著這樣的一種信念,許振超的“技術口袋”裏的“絕活”愈來愈多了。
無論從事什麼,都要精通它,都要成為頂極專家。決心掌握自己工作範圍內的所有問題,使自己變得比他人更精通。如果你是工作方麵的行家裏手,精通自己的全部業務,就能贏得良好的聲譽,也就擁有了一種潛在的促進成功的秘密武器。
做好一件事,哪怕它很小,也要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隻要能夠做到這一步,一定就會有不同尋常的收獲。
深度比廣度更重要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一招鮮,吃遍天。”無數的成功人士的經曆證明,要想事業取得成功,就要認準一件事,而且要將這件事做到最好。
上節中我們談到了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的許振超,其實何止一個許振超,這樣的“土專家”很多。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原北京百貨大樓的售貨員張秉貴的“絕活”是賣糖果。當時櫃台上經營的糖果有80多種,不管你這樣稱幾兩、那樣稱幾兩,他都心算“一口清”,而且稱糖“一抓準”;售票員李素麗是北京公交行業的一麵旗幟,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要求,她刻苦地學習文化知識,還自學英語、啞語,鑽研心理學、語言學。為了成為一名“活地圖”,她業餘時間走街串巷,幾乎轉遍了北京城。在當了18年售票員後,她又以服務熱線的形式,將個人的服務規範成一個品牌,形成了一個服務群體;還有上海的徐虎,一名普通的成天與糞水汙穢打交道的水電維修工,他沒有小瞧這個行業的技術,一門心思地也練出了過硬的“招數”。有一套“硬本事”的支撐,他和他的同事率先推出了全天候服務製,承諾24小時解決各類水電急修問題。10多年間,他從未失信過他的用戶,群眾叫他“晚上19點的太陽”;鐵人王進喜也有自己的“絕活”,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他就和工人、技術員們在調查研究了地層情況後,改革鑽頭鑽具,用四十年代的老鑽頭打出了當時全油田第一口斜度2度多的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