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2 / 3)

錢鍾書先生曾經講過一個笑話,說一位眼科大夫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名氣很大。有一位病人慕名來找他看眼。這位大夫問他:“你哪隻眼睛有問題呀?”這位病人說:“我的右眼有問題。”這位大夫卻拒絕為他看病。這位病人百思不得其解,忙問:“為什麼?”這位大夫說:“我隻研究左眼,對右眼是一竅不通呀!”

這雖然是個小幽默,但卻蘊含著一個真理,那就是——深度比廣度更重要。

大家想一想,在無數的名醫中,大多是心血管專家、肝病專家什麼的。百病都治的專家又聽說過幾個呢?那些百病都治的醫生是那些坐在鄉村或者社區的門診裏看一些日常的普通小病的醫生。

為什麼?因為那些名醫鑽研某一方麵的病症都很深入,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能夠治療一些別人不能夠治療的病症。而那些百病都治的醫生,也就隻能治療一些頭疼腦熱的普通病症,對於那些疑難雜症是束手無策。

隻有將一件事情鑽研到一定的深度,才能夠真正地將它做好。大家可以想一下,那些著名的人物最讓人稱道的是什麼?答案可能不謀而合:

姚明——打籃球;賈平凹——寫作;梁朝偉——演戲……

這些公眾人物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名鼎鼎的人物,就在於他們專攻自己領域內的技能,使勁往深處挖,使自己的能力達到一個很深的程度,才成就了自己的成功。

在武術聖地少林寺,流傳著一個“覺敏接箭”的故事。說的是在北宋徽宗年間,少林寺有個小和尚覺敏。他見全寺上下幾千個師傅,天天都舞拳習棒。他也向師傅要求學習武藝。師傅隻是交給他一雙鐵筷子,叫他去夾蠅子。覺敏接過筷子,心中很不樂意,但是不敢說出口。

從此覺敏就夾起蒼蠅來。蒼蠅身體小,起飛迅速,兩根鐵筷是不容易夾到的。覺敏整整夾了一年,趴在地上的活蒼蠅,他伸出筷子就可以捉到。第二年師傅還叫他夾蒼蠅,他又夾了一年,飛跑的蒼蠅也可以伸出筷子就夾住。第三年師傅仍舊叫他夾蚊子、麻雀。

覺敏就這樣整整夾了三年飛蟲。第四年師傅讓他回家探探親,探罷親再回寺來。覺敏走的時候,除帶隨身行李以外,手裏拿著練了三年的鐵筷子。他前邊往山門處走,師傅拿著彈弓在後邊送他。師傅為了試試他的本事如何,故意慢慢離覺敏遠些,拉開一定距離的時候,師傅拉開彈弓,對準覺敏的後心窩,“噔”的放了一彈,這一彈弓若沒有真本事抵擋,死不了也得殘廢。覺敏呢,聽說師傅讓他回家探親,真是歸心如箭,一股勁往山門前走。走著走著聽到“嗡”一聲從背後飛來,他以為是個蒼蠅,身體一側,執起鐵筷子,“乒”!把一個青皮核桃大的鐵蛋蛋夾住了,師傅走到他跟前,告訴覺敏說:“你功夫成了,放心大膽地探親走吧!”

覺敏路過虎牢關,正碰上金兵圍困關城。虎牢關已經被圍了七天。覺敏進關一看,官兵幾乎糧盡彈絕,有倉無有糧,有弓無有箭。他拜見率兵將領程魁的時候,問其戰況,願替程魁出一臂之力,程魁見他是個小和尚,搖搖頭,長歎一口氣,說:“外邊敵兵如虎,關內少糧缺箭,我們有槍有刀,都用不上,你手無寸鐵助什麼力氣?”

旁邊的衛士們也講:“敵人弓箭凶狠,寨垛不敢站人。若人一露頭顱,敵人箭如飛蝗,颼颼射來,十戰九敗。你歇歇吧!我們隻有等援兵來救了。”

覺敏向程魁再三請示,讓他到關寨上看看敵人陣勢如何。程魁歎口氣道:“官兵數千人馬,還不敢伸頭露麵,你去是白白送死。”連連搖頭,不讓他登關,覺敏決心已下,最後說出死而無怨的話。程魁才勉強答應他去觀觀陣勢。

覺敏換上士兵的服裝登上關寨,剛剛站到寨垛口往下眺望時,金兵的飛箭就颼颼射上關來。覺敏拿出鐵筷子像夾蒼蠅一樣,叭!叭!支支箭都被他夾住放在寨上,不到一個時辰,寨上收到兩大堆銳箭。衛士們把這個喜訊報給程魁,程魁起初有點不信。決定登上寨去看看。當他親眼見到覺敏接箭如夾菜豆一般,拍著雙手為覺敏喝彩。

等金兵鳴鑼收兵以後,程魁與官兵們擺酒席為覺敏慶功。吃飯中,覺敏說出金兵很驕傲,趁機再接他們一次箭。士兵們也說:“敵人太刁,你這樣打扮再次上陣,怕敵人識破,停弓不再射箭。”覺敏和士兵商量共同想出個主意,讓他打扮成個姑娘上陣,惹敵人生氣,還能撈到一批利箭。

確實如此,金兵看見一個穿紅掛綠的女流之輩,在關寨上扭捏著走,即擊鼓射箭。覺敏仍舊如此,拿出鐵筷子,“叭叭叭”一支支的利箭都接了下來,他上麵接,士兵們下麵搬,直到金兵鳴鑼收兵。他也停止了接箭。這一次接的時候較長。大家數了數,除去殘箭,收起來的利箭萬支有餘。

第三次敵人又擊鼓攻寨了。覺敏穿上自己的灰布僧衣,一手拿著鐵筷子,一手拿著佛珠,坐在關寨上頭,若無其事地喃喃念佛。金兵一看是個和尚擺弄他們,眼都氣紅了,鼓擂得更響,箭發的更多,如飛蝗似雨點,左中右一齊向他射來。覺敏呢?一邊口念佛經,一邊執筷接箭。從日出開始,直到日過午時,金兵才停止射擊。這一次比前兩次得箭還多。程魁見到覺敏的武藝高強,要讓覺敏做他部下將領。覺敏再三感謝不能接受。隻在關內休息三天,回汴梁探親去了。

覺敏在少林寺其它功夫什麼也沒有學,就學會了這一手絕技,這卻比會十八般武藝都管用。

將一件事情做到足夠的深度、做到極致,就能夠產生出極大的效能。有時候,一個人自認為擁有很多技能,但由於都是蜻蜓點水,“樣樣通,樣樣鬆”,鑽研不透,反而不如擁有一項專長的人受青睞。專注於某一件事情,盡力把它做到無可挑剔,你可能比技能雖多但無專長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有一位婦女,來自農村,沒讀完小學,甚至連用中文寫一封信都有困難,更不用說英語或者電腦等專業技能了。可她有一個很爭氣的女兒在美國讀書。為了照看自己的女兒,她申請去美國從事戶外工作。

她到美國大使館辦理簽證時,她的申請表上申報的理由是有“技術特長”。美國大使館的移民官員看了她的申請表,便問她的“技術特長”是什麼。她回答是會“剪紙畫”。移民官員便讓她演示一下。她從自己的包裏拿出一把剪刀,輕巧地在一張彩紙上飛舞,沒有幾分鍾,一組栩栩如生的動物圖案就呈現在眾人的麵前。移民官員交口稱讚。毫無疑問,她申請赴美的事情順利地就得到了辦理。這引得那些被拒簽的人豔羨不已。

“深度比廣度更重要”,這是無數鮮活事例反複證明了的道理,也讓我們牢牢地把這句話記在心裏,去開創屬於我們的事業的輝煌。

做到最好,收獲才不尋常

有首歌唱道:“付出總有回報,要做就做最好。”隻有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才有可能得到與眾不同的收獲。

喜歡金庸的讀者對於《射雕英雄傳》中的楊康和郭靖都不會陌生:楊康聰明絕頂,郭靖愚鈍至極。楊康學東西可謂是過目不忘,一點就會;郭靖是榆木疙瘩腦袋,什麼都學不會。郭靖曾經跟隨江南六怪學了十年的功夫,卻什麼也沒有學會;而楊康卻在丘處機的指導下,幾年時間就成了一個高手。

但是,兩個人的結局卻出人意料。郭靖最終成為了一代武學宗師,而楊康卻始終停留在二流的水平上。

是楊康不夠聰明嗎?非也,楊康不知比郭靖要聰明上幾倍。兩個人的差別就在於是否能夠專心做一件事。

郭靖比較樸實,不客氣地說,腦瓜子基本上隻有一根筋,甚至有點傻氣,他腳踏實地隻認死理,練習降龍十八掌能夠心無雜念,對著一棵老鬆樹,堅持不懈、死心塌地心無旁鶩地練習降龍十八掌,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而楊康卻自恃聰明,隻滿足於雕蟲小技,不願認真鑽研,哪裏能夠得成正果呢?

金庸先生的意圖我們不去推測,但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做到最好,才會有不尋常的收獲。

一個小夥子大學畢業後,被一家化工公司聘用,試用期為三個月。他所在的部門是化驗室,同事們都是女同胞。因為缺乏工作經驗,他便真心誠意地向這些女師傅請教,但得到的總是諷刺和揶揄。他不理解她們為什麼這樣做。兩個月後,公司改革,化驗室要精簡一人。公司采取領導與員工評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打分以決定取舍,結果他分數最低。裁員的通知下來了,他在化驗室還有三天時間。本來他可以和公司把工資結清,辭職走人,但他覺得:在這最後的三天,他還是公司的職員,他有義務把他的工作做好,並且必須認認真真。

最後一天,他的那些女同事們勸他說:“馬上就要走了,反正工資又不少一分錢,下午幹脆別上班了。”他沒有同意。那天下午,他仍舊和第一天剛工作時一樣,把工作台洗刷得一塵不染,把自己曾經用過的燒杯和試管擺放得整整齊齊。等一切結束後,他的心裏有一種充實感和自豪感,甚至忘記了這是他在這工作的最後一個下午,明天他就要離開。下班的路上,一位同事告訴他經理一直在窗外看著他幹活,然而他卻一點沒有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