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勤於積累感性知識,善於抽象理性知識的狀態。新聞作為一種社會輿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思想引導,它比其他事業更需要及時地從實踐到理論的總結,不斷地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從版麵改革到內容提升,從培養人才到行政管理,從經營創收到利益分配,席小平既大膽突破舊框架,又及時提出新理念。比如版麵,經他提出的諸如“報紙版麵的製作原則”,“為何推行版塊式版式結構”,“為何更新報眉”,如何做到版麵語言多樣化、版式結構節奏化等等;比如新聞寫作與欄目設置中要走出的5個誤區;比如新聞圖片使用時要走出的若幹誤區;比如要“禁死新聞”、“行苦新聞”、“寫活新聞”等理性思考的成文和發表,由此左右延伸而成的一本數十萬字的《總編輯心語》,都是他本人和全報社多年新聞實踐並不斷理性升華的產物。席小平的理性思考,起初一般是點滴的、零散的,但很快,就會成線、成塊、成形、成係統。典型例證如“《中國人口報》辦社理念和辦報思路”中的七個要素或叫七個構件,就是在看似很短時間抽象出來,實則是經曆了6年實踐的探索後,經過其深思熟慮後理性抽象出來的。就連良好的選人、練人、用人機製已經形成之後,席小平在日常的“經驗之談”中也常常蘊含理性之光。比如他多次提及並要求中層幹部培養下屬要做好的“四要訣”對下屬要教他、逼他、幫他、帶他。無心人以為這是隨口說出,有心人則能從中悟出哲理和深情。席小平著眼於各種機製建設,他認為這是最根本的基本建設,沒有機製勢必人治。但他也不迷信機製,因為機製也是由人去運作的,所以他常常在機製建設之中之後,不斷強調他的曆史的現時的新鮮的“經驗之談”。比如他時常說:同樣一篇稿件你必須去寫,同樣一項製度你必須去執行,同樣一個程序你必須去遵循,但由於各人的政治修養、理論修養、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差異,其時精神狀態和工作狀態的差異,會導致事物結果大有優劣和強弱之分,甚至會有天懸地隔之別。這些年,報社工作人員,特別是編輯記者在工作實踐中,這樣的實例不斷出現,不斷地印證著席小平所注重的新的理性抽象對新的感性實踐的極端重要性。
一種冷熱結合、張弛有度的狀態。6年多來,報社的全麵改革速度不斷加快,力度不斷加大;尤其是人事製度、分配製度、獎懲製度等等每個人最敏感最切身的環節上,都是席小平親自規劃,親自部署,親自上手,親自指導操作。6年多來,來來往往進進出出上上下下的人不少,光是內退的、調走的、下崗的前前後後36人,說完全沒有鬧事的也不確切,但“鬧事”的人終未鬧出什麼名堂。有的人當初鬧騰過,後來倒有愧悔之心,爾後設法向席小平致歉。還有過去不服氣講過怪話甚至罵過人的人,轉換了幾個單位,才“發現”席小平的能耐,到處講席小平如何如何能耐。而親曆過這種經曆的人,說出來的話,恐是心裏紮了根以後才說出來的。這些年來,中國人口報社這艘改革之船船速不慢,也遇到過一些風浪,也濺起過一些水花,但始終是朝前再朝前。6年時光,9輪改革,人事調動,有進有出;幹部任用,有上有下;利益分配,有多有少;經營承包,有得有失;日常工作,有獎有罰,但今天的中國人口報人,都稱自己是“改革的受益者”。這些年,席小平抓新聞熱情有加,報紙質量和報社知名度節節攀升;抓經濟卻是冷靜有度,不僅理清了曆史上的一筆筆糊塗賬,而且現實運作中從不搞糊塗賬,從未投資過一筆虧損性項目。報社經濟從6年前虧損450多萬元,到幾年來上交國家利稅2500多萬元。中國人口報社這艘改革之船加速航行未出航道,多出效益未出差池,主要源於主要決策者席小平的冷熱有度和張弛有序。
一種開心見膽、磊磊落落的狀態。和席小平共事,你可能擔心你的思路、你的節奏、你的工作達不到他之所想他之所謀他之所望,但你不必擔心他背後“捅你一刀”。對你的工作、為人、狀態有什麼看法,他可以隨時隨地隨處地告訴你,直截了當地告訴你,從不拐彎抹角。他之所以這樣,一是因為每天的工作實在太多,節奏實在太快,實在沒有那麼多時間在枝節問題上“婆婆媽媽”;二是因為他真正把你當做“家裏人”,家裏人對家裏人,是完全的利益共同體,完全從內心裏希望每個“家庭成員”都成事成器成才,這種高期望值,導致對每個“家庭成員”的高頻率對話,隻能是開心見膽、磊磊落落,不能也不必“彎彎繞”。特別是他認為本該做好的工作你沒有做好,本該想到的事情你沒想到,那是他的風格與你的“做派”最見“鋼火”的時候:他會嚴厲地批評你,起初你可能有點受不了,可靜下心來時,你會感到他的許多話點到了你的“穴位”上。尤其當你聽到和感到他的那些嚴厲的批評,全都是從工作出發,而且他自己要求自己近乎於苛刻,他天天都是早來晚走像“釘子”一樣“釘”在工作崗位上,你會感受到這種開心見膽中的赤誠、磊落、熱切和豪爽,你會感受到其中的某種博大的精神射線。久而久之,你也嚴格要求自己了,你也學會嚴格要求你的下屬了。這些年,報社中層幹部差不多都能講出這樣的經曆和故事。久而久之,這種風格彌漫開來,感染開去,便成為一種氛圍,一種習慣,一種風氣,這就是待人講坦誠,工作講原則。“原則”空氣中,大家實踐、積累和製定出來的100多項工作製度,2000條工作細則,便從文本中,從書櫃裏,從牆壁上走進了大家的意識裏,走進了大家的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