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培養孩子麵對挫折的勇氣(1 / 3)

一定程度的挫折可以激發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但關鍵在於要能堅強麵對。如果孩子的意誌過於薄弱,承受不了失敗和挫折帶來的打擊,那你就別指望他能成就一番大事。

1.愛哭的男子漢哭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家長要引導孩子改掉愛哭的毛病,勇敢地挑戰人生。

愛哭是一種壞習慣,它像軟化劑一樣侵蝕孩子的自信,是懦弱性格的具體表現,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父母應下工夫糾正孩子愛哭的毛病,培養孩子的男子漢氣概。

劉力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可動不動就哭著找媽媽。媽媽一問,不是因為小朋友抱了他玩的皮球,就是在玩鬧中被小朋友碰了一下,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劉力經常為一些小事而哭,媽媽也不敢多說他什麼,隻好哄他,然而一遇上事,劉力仍然愛哭。為此,媽媽很煩惱,哪有男孩子愛哭的,一點男孩子的樣子都沒有。

其實孩子愛哭是有原因的:

(1)可能孩子天生就性格懦弱、敏感。隻要別人對他稍有惡意即能感受到;因為害怕所以很容易就哭起來,企圖以哭來阻止別人對他的傷害。

(2)孩子有點缺乏自信,對任何事都覺得困難。尤其是父母、師長鼓勵他學習的事物,總是戰戰兢兢,害怕做不來,不敢嚐試。一開始學習就哭起來,這是害怕失敗的象征。

(3)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習慣了以眼淚作為武器,來抵禦父母對他的要求。例如媽媽要他立即停止看電視時他就大哭起來,企圖阻止媽媽的行動。如果媽媽因此而改變主意遷就他的話,以後哭就成了他的武器,用以威嚇大人。反之,當孩子對父母有所要求而受到拒絕時,也以哭威脅,以迫使父母答應所求。這兩種情況,尤其是曾被以往的經驗證實哭是有效的,哭就更會被屢次使用。在公眾場所或有親友在場時,這兩種情況會更加厲害。

該如何應付我們愛哭的孩子呢?

(1)對於孩子的哭泣父母不要過度緊張不要一聽見孩子的哭聲就緊張地回應他,應要他先停止哭泣,把問題說出來。訓練他不要每一次有事都隻以哭聲來表達不滿,同時要給予他充分的時間去安定情緒。一個哭得正凶的孩子,要他立即停止是不可能的,父母應先清楚地把話說完,然後靜靜陪在一旁,等他平靜下來,不要催促或表現得不耐煩。

(2)教孩子用說話的方式表達不滿平時父母對孩子的任何問題,都要認真回答,讓他們可以學習以語言來表達意見,不必每一次都要哭。

(3)不要因為孩子哭就滿足他的無理要求當孩子一不如意就哭起來的時候,絕不能因此而照他的意思去做,否則,他就會習以為常,以這種方式來要求父母為他做事或得到一些東西。

反之,如果知道孩子是有目的地哭,父母應立即走開,不理會他。

父母要堅定自己的立場,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向孩子的哭鬧讓步,而要讓他知道哭並不能為他帶來他想要的東西,如果不哭,或許還有機會得到想要的。

(4)對孩子進行說教年齡稍大的孩子,告訴他要堅強,不能動輒就掉眼淚,教導他遇到問題應該想方法去解決。例如,有問題而自己不能解決時,可以告訴父母,向父母求助;有任何需要或病痛時,可以直接向父母說明。

2.“要”回自己的勇氣孩子以後會有一片屬於他自己的天地,從小要培養他麵對人生中那未知的困難的勇氣。

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麵對挫折惶恐無助,不如從小摔摔打打,“撞”出直麵人生的勇氣和本事。

有些孩子天生膽大,有些孩子天生膽小,但更多的卻是看到那些被嬌生慣養的孩子,被父母寵在手心裏,遇到一點委屈、碰到一點挫折就撲到父母的懷裏哭泣,父母疼到心肝裏,替他出頭,安慰他。殊不知,越是這樣,孩子越是膽怯怕事兒,而且遇事越發沒有主見。

那年王先生剛到美國,女兒在當地一家幼兒園讀書。一天,王先生去幼兒園接女兒,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個小孩子正專心致誌地拚裝玩具超人。當他把超人拚裝好時,被一個大個子孩子一把搶去,並被推倒在地。小孩子從地上爬起來,跑到老師麵前哭訴。

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一定會認為老師定會調查事情的真相,再嚴厲地批評大個子孩子一頓,然後安慰受傷的弱者,讓搶玩具的孩子把玩具還給他,並且道歉認錯。

然而那個老師卻沒有這麼做,她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後,對挨打的孩子說:“不要哭,你去把屬於你的東西要回來。”

於是這個小孩子就跑上去奪回自己的玩具,還跟大個子男孩打了一架。雖然過程很辛苦,但他最後勝利了。我能看到小男孩拿回玩具時自信的笑容。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教育孩子要學會謙讓,或者通過成人的幹預,為孩子解決難題,但我們卻忽略了孩子應該從小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尊嚴,並在這一過程中獲得自信。家長們,不妨放手,像美國教師那樣,僅僅是給孩子一句鼓勵,讓他自己要回屬於他的東西,同時,注意讓他使用正確的方式。

可能有些人會說這不是慫恿孩子打架搶東西嗎?這樣的孩子攻擊性太強,其實不是這樣,隻要家長掌握分寸,該爭鬥時要爭鬥,該謙讓時也讓孩子學會謙讓,要讓孩子勇往直前,自己做主,父母的懷抱不能成為他們退縮的天堂!

幾千年孔孟之道的浸染,形成了我們含蓄、內斂、寬厚、謙卑的民族性格。然而,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要求人們麵對機會能勇敢、大聲地說“我行”。因此,培養孩子自我表現的勇氣和習慣,成了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內向、膽怯的孩子尤為如此。年輕的家長現在該怎麼做呢?

(1)擴大交際和接觸麵一般來說,怯於表現的孩子麵對眾多目光隻是覺得不安,並非討厭讚美和掌聲,您隻要看看他們投向同伴的目光就知道了。因此,家長應有意識地擴大孩子的接觸麵,讓孩子經常麵對陌生的人與環境,逐漸減輕不安心理。閑暇時,帶孩子和鄰居聊上幾旬,幫孩子與同齡朋友一起玩要,建立友誼;購物時甚至可以讓孩子幫忙付錢;經常到同事、親戚家串門;節假日,一家三口背上行囊去旅遊,讓孩子置身於川流不息的遊客潮中……隨著見識的增長,孩子麵對別人的目光時,便會多幾分坦然。

(2)對特長加以鼓勵孩子怯於表現的原因還可能是缺乏自信,擔心無法獲得讚賞。因此,找出孩子的特長並使其由此樹立信心就顯得格外重要了。通過唱歌、跳舞、數數、背誦古詩、講故事、畫畫、模仿等形式挖掘和培養孩子在這方麵的能力,先創造機會讓他在家人麵前展示,加以熱情鼓勵,樹立信心。

當孩子為得到讚賞興奮不已時,家長可以趁機說:“寶寶唱得這麼棒,你唱起來大家都愛聽!”“鄰居還以為我們家來了個小歌星呢!”即使孩子一時還不能痛快地接受提議也不要緊,至少心裏會留下一種成功的感覺。

(3)創造機會嚐試表演有了家長的肯定,如果再加上外人廣泛的認可,孩子的自信心會得到強化。帶孩子走出小家,鼓勵他迎著外人的目光勇敢地展示自己,這個過程可能較長,孩子的表現也會有反複,家長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妨先從孩子較為熟悉的環境入手,親友聚會是個不錯的選擇,麵對熟識的人,孩子會比較放鬆。比如家長可以看準時機,輕聲對孩子說:“今天是姥姥的生日,如果為姥姥唱首歌,她一定特別高興。”甚至可以來點兒物質刺激:“如果今天寶寶為大家唱一首歌,商店裏的毛毛熊也一定願意到我們家來跟你學唱歌。”要注意的是,此時家長的聲音一定要小,不一定非得當眾大聲宣布,要給孩子留有餘地,眾人期盼的目光或是善意的笑聲都有可能加重孩子的排斥心理。如果孩子還是拒絕,家長不要再施加壓力,給孩子個台階下:“是不是今天沒有準備好呀?那下次準備好時再唱吧。”同時,為了減輕孩子的負麵情緒,還可以給他一個微笑或擁抱,或找出別的理由對孩子進行肯定:“今天來的小朋友中,寶寶穿的最漂亮!”

(4)保持耐心和關懷在此過程中,最忌諱的是家長缺乏耐心。當別家孩子又唱又跳,聰明伶俐似小明星時,看到自家孩子畏縮地躲在一旁,難免恨鐵不成鋼,“沒出息的東西,見不得人……”之類的話便脫口而出。也許家長很快能恢複理性,認識到對孩子發脾氣是不對的。可對孩子來說,所造成的傷害又豈是家長幾句寬慰的話能輕易撫平的。當孩子與自己作鬥爭時,家長的鼓勵就像一隻溫暖的大手,推動他們不斷取得進步。

當孩子通過自我表現獲得讚美,體會到被肯定的喜悅時,自信心便會隨之增強;而自信心的增強,反過來又會促使孩子勇於表現自己。也許孩子一時並不能像那些天性外向、開朗的孩子那樣樂於表現,但隻要他能學會勇敢地展示自己,就是在把握機會,積極進步。

3.鼓勵孩子去冒險鼓勵你的孩子正確對待明知的冒險,使其感到輕鬆愉快,這需要你在他嚐試新事物時支持他,即使你明知道行不通。此外還需要讚賞他的嚐試,即使他沒成功。

每一次機會都是冒險,敢於冒險的人,終將青雲直上,而不敢冒險的人隻能在原地踏步。

這就是冒險的好處。因為別人都不去做,所以你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它不僅可以讓你更快地擺脫困境,還可能讓你得到很好的機會。所以,一般成功都屬於那些敢於冒險的人。但是,冒險並不等於橫衝直撞。

許多孩子常常爬樹或者爬到很高的地方,做媽媽的每天為此提心吊膽、擔驚受怕。由於過度擔心,很多母親非常苦惱,卻不知道應如何製止孩子。有的對孩子的行為大加訓斥,有的幹脆強行把孩子從樹上抱下來。

孩子們之所以想往高處爬,一定是周圍的事物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想去了解它們、認知它們。這是一種好現象。如果對此進行幹涉或者製止,稍有差池,就有可能毀壞從孩子身上萌生出來的興趣之芽。

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對自己及周圍的環境是不了解的,他們隻有通過各種活動,不斷積累各種成功或失敗的體驗,才能對自己的能力有所認識。

一位兒童文學家說:“人應該有探索,有追求。而這些都要從培養獨立性和主動性做起。”孩子本來是無所畏懼的,他們喜歡冒險,積極探索的精神和自信心就是從這裏產生的。

在一次綜藝節目中,有一個環節,一頭身掛很多玩具的大熊,在舞台上來回走動。主持人宣布,願意上台摘玩具的孩子,隻要把玩具拿到手便歸自己,另外再發獎品。

話音剛落,觀眾席上走出十幾個孩子,而在座的父母卻沒有一個加以阻止。很多孩子在拿取大熊身上的玩具時表現得很勇敢很機靈,博得全場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孩子們在克服重重困難中增強了勇氣和信心。這種積極進取、不畏艱險的精神,是由既放心又放手的勇敢的父母培養出來的。

鍛煉孩子的勇氣,常常對父母自身的勇氣也是一個考驗。如果父母對困難、對帶有一些危險的活動害怕得很,很容易想象,這樣的父母會帶出什麼樣的孩子。其實,父母更該擔心的不是孩子的失敗,而是變成“無所作為”的人。

孩子都有一點冒險精神,總喜歡觸碰一些他們不認識、不了解的東西。而有的家長卻對孩子的冒險行為大加訓斥,這樣漸漸地使孩子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因此,父母應鼓勵孩子適當地去冒險。

一位年輕的母親殷切地盼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成才。一天,她帶著6歲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學家,想了解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知道來意後,化學家沒有向她曆數自己的奮鬥經曆和成才經驗,而是要求他們隨他一起去實驗室。來到實驗室,化學家將一瓶黃綠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麵前。

孩子好奇地看著它,顯得既興奮又不知所措,過了一會兒,終於試探性地將手伸向瓶子。這時,他的背後傳來了一聲急切的嗬斥:“危險!”母親快步走到孩子旁邊,孩子嚇得趕忙縮回了手。化學家哈哈笑了起來,對孩子的母親說:“我已經回答了你剛才的問題了。”母親疑惑地望了望化學家。化學家漫不經心地將自己的手放入溶液裏,笑著說:“其實這不過是一杯染過色的水而已。你的一聲嗬斥出自本能,但也嗬斥走了一個天才。”

“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本來是無所畏懼的,他們喜歡冒險,積極探索的精神就是從這裏產生的。

孩子的創新精神是非常強烈的,無端的打罵很多情況下都會摧殘孩子的智慧潛能,強行中斷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很可能就會抑製孩子的創新精神,使孩子由於畏懼父母的威嚇而趨於保守。

父母在孩子玩耍的時候,應該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不應該過多地幹涉孩子玩耍的方式與邏輯(涉及安全與道德品質的除外),鼓勵孩子突破常規地進行玩耍。

在孩子們的眼中,這個世界是新奇有趣的,他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隻是好奇地去探索未知事物。隻是孩子們的許多舉動在大人眼中是“錯”的,他們本身並不知道這有什麼不對,也不是故意與大人作對。況且,許多積極探索的行為盡管可能不合常理,但絕不能說是錯的。

孩子是最有創造性、最富有想象力的。但是創造性和想象力卻總是被扼殺在搖籃裏,父母和老師總是試圖讓孩子按著固定的習慣行動,無需開動腦筋,這樣,孩子的行動也變成機械性的了。久而久之,習慣一經形成,並固定下來,潛在的能力便失去了發揮的機會,天才便會枯死。

我們做父母的該怎樣培養孩子的這種敢為天下先的冒險精神呢?

(1)應該樹立一些正確的理念,將無法無天的“亂來”與冒險精神區分開來既不可放縱孩子的不良習慣和不良行為,又不可扼殺孩子的創造精神和冒險精神。對於那些違法犯罪的行為,有悖於社會公共道德的行為和損人利己的行為,要嚴厲批評,嚴加管束。而孩子對他自己的未知世界、未知領域的探索行為,則應予以鼓勵、引導和支持。

(2)設置一些通道,激活孩子的冒險精神兒童與成人對世界和社會的認知處於完全不問的兩個層次。許多在成人看來是熟悉的東西,在兒童的眼裏卻是新奇的。許多在成人看來是正常的事情,在兒童的心目中卻充滿了不解。因此,父母在設置培養孩子冒險精神的通道時,應先琢磨清楚孩子的思維,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即來一個換位思考,並循序漸進。在家庭經濟條件、社會條件和環境條件以及孩子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不妨讓孩子坐坐過山車,參加滑雪、登山、高台跳水和漂流等活動,讓孩子玩玩“心跳”,讓孩子在這種“玩心跳”的過程中,品格更堅強、更勇敢,更富冒險和探索的精神。

(3)正確引導孩子的一些冒險行為對未知世界和未知領域的探索是孩子的天性。有不少孩子出於好奇,總喜歡將買回家的玩具拆開,然後又試圖組裝好。家裏的錄音機、收音機、電腦、音響和自行車等,父母稍不留意,就變成了零部件。對孩子的這些行為,父母究竟應該怎樣看?怎麼進行正確的引導?我們認為:首先,孩子的這種行為是一種積極的行為,是一種對未知領域和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懂不裝懂,不懂就想方設法去弄懂,這是創造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品質。因此,當我們自己的孩子犯了這樣的“錯誤”時,我們做父母的要一事一議,注意肯定其探索精神。其次,注意引導孩子從弄清最基本的設計原理入手,為孩子答疑解惑。如果孩子有這方麵的興趣,父母則可到廢舊物品公司或二手市場,以低廉的價格買回一些整件或零部件,並指導孩子進行組裝。這樣,既可以豐富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又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從小就成為一名硬件工程師。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父母切不可做這樣的事:見到孩子損壞了家裏的物品,就大動肝火,斥責並打罵孩子,甚至將孩子說成是“敗家子”,以致將孩子的這種探索精神和創造精神扼殺在搖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