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培養孩子麵對挫折的勇氣(3 / 3)

其實,慈祥與堅強並不矛盾,母親既是慈祥的,也是堅強的。慈祥,能給予孩子親情的溫馨和家庭的溫暖;堅強,則教會了孩子勇敢地麵對生活,要在慈愛中賦予孩子堅強的品質。

(2)正確引導孩子,讓他變堅強當孩子表現出懦弱時,父母不要憐愛孩子,而是要用合適的方法鼓勵孩子戰勝懦弱和恐懼。

6歲的正陽學騎單車,每次從車子上跌下來,爸爸都不會上前把他扶起,而是讓他自己爬起來。每當正陽想放棄的時候,爸爸都會鼓勵他:再跌倒幾次,再爬起幾次,你就成功了!很快,正陽就學會了騎單車。而且學會了在自己受傷的時候包紮傷口、照顧好自己。

8.大膽地和老師交往教會孩子善於和老師交往,是家長對孩子學習、成長的最大的幫助。

孩子不敢與老師說話、交流,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都極為不利。有了這樣的問題,家長要合理引導,耐心教育,讓孩子走出對老師偏見的誤區。

一位父親說:“我兒子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是怕老師,不敢跟老師說話。他的數學老師就住在我家隔壁,我們本是相處很好的鄰居。在兒子還小、未上學時,我們互相來往密切,兒子常去他家玩,可當兒子上學之後,他便不願再到老師家去玩,甚至有時候,兒子的作業有疑難,我勸兒子到隔壁問老師,他都不肯去。”

老師是一個人生活路上的師長和啟蒙者。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十幾年的學習生活,一刻也離不開老師的幫助和教誨。如果孩子能協調好與老師的關係,主動與老師交往,對於孩子的學習、成長都有重要的意義。

因此,父母有必要教育孩子,使他善於與老師溝通和交往。

怎樣教育孩子與老師交往呢?下麵是家長應該采取的方法:

(1)教育孩子尊敬老師教師甘做人梯,這種奉獻精神是偉大的。每個孩子的成長和每一次進步,都凝聚著老師的汗水和心血。所以孩子應該尊敬老師,愛戴自己的老師。

父母應從小教育孩子,做到:

①見到老師要主動打招呼,主動問好,要有禮貌。

②尊重老師的勞動,誠懇、謙虛地聽取老師的教導,以優異的成績和全麵發展的良好素質來回報老師付出的辛勤勞動。

(2)教育孩子以主動、熱情、誠懇的態度與老師交往一位老師要麵對很多個孩子,事情比較多,有時可能會比較煩躁,因此難免會忽略一部分孩子,體察不到某個學生想與老師溝通的需要。如果孩子主動向老師“進攻”,把埋在心裏頭的事情袒露出來,有困難向老師求助,學習上遇到難題向老師請教,主動與老師探討人生哲理……是能夠得到老師的幫助、理解和信任的。切記,千萬要督促孩子爭取主動,別錯過與老師交談、探討和向老師請教的機會!這樣孩子才能真正與老師交朋友,才能更快地進步,迅速地成熟起來。

(3)教育孩子要以正確的態度接受老師的善意批評有很多孩子對老師的批評很反感,甚至有抵觸情緒。他們認為老師管得太嚴,態度苛刻,覺得在學校不自由。誰也不想受到批評和管教,但是,嚴正是老師愛學生的表現。沒有哪位老師不愛自己的學生,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才的。家長應該教育孩子理解老師的苦心,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誠懇接受老師的指導和老師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從而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4)教育孩子正確認識和對待曾錯隆自己的老師有時候,遇到被老師錯怪或誤解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孩子可能會因此感到委屈、生氣。這時候,做父母的一定要開導孩子,告訴孩子老師也難免有錯的時候,不能因老師錯怪自己就因此產生憎恨心理,以為老師偏心眼,更不能采取消極態度與老師對抗。有時,可能因為老師對情況了解得不夠全麵,而對孩子做了不切實際的批評,但希望自己教的學生上進、有所作為,是所有老師的共同願望和出發點。應該讓自己的孩子頭腦冷靜,努力克製自己,不衝動。根據當時的環境和條件,能解釋就解釋清楚,一時不便解釋的暫時放一放,以後找適當的時機再解釋,也可以請同學或班幹部代替自己去解釋。通過緩和的方式解除互相間的誤解,縮短心理的距離,扭轉老師對自己的印象,師生關係會更融洽。總之,在同老師交往時,教育孩子應持主動、誠懇的態度。

9.害羞是沒有膽略的一種表現害羞心理的形成與孩子少兒時期缺乏父母的愛撫,或很少與外界環境接觸關係很密切。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就要讓你的孩子大方不忸怩,勇敢不膽怯。

有的孩子很怕羞,一見到人就喜歡緊緊地抓著爸爸媽媽的衣角,然後躲在爸爸媽媽身後,害怕生人。有的孩子甚至賴在爸爸媽媽的身上不願下來,其他人休想接近,即使是很熟悉的人,孩子也會將臉龐藏到爸爸媽媽懷裏。對“含羞草”般的孩子,我們應該更加小心地幫助他們,否則,就很容易觸動他們敏感的心靈,引起他們對人或環境的驚恐。

有些孩子,對人群總會敬而遠之。對學步的孩子來說,這是最常見的狀況。不過大可不必過於緊張,以為這會成為孩子將來人際關係上的一大障礙。其實這隻是他們對於環境的一種觀察方式,等他們準備好了,就會願意從父母的身後走出來,將臉龐從父母的懷裏抬起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外向,父母千萬不要用一種標準去要求自己的孩子。隻要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做,你的孩子就不會怕羞了。

其實,就是成人也會怕羞。心理學研究證明,怕羞是一種逃避行為的最常見形式,其表現形式很多。隻要不是令人不可思議,就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因怕羞故意躲避,有的人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講話,講話就會臉紅心跳。

這些行為,心理學上稱為怕羞心理。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行為舉止,就應該注意了。怕羞心理的形成與孩子幼兒時期缺乏父母的愛撫或很少與外界環境接觸關係很密切。這類孩子的神經係統較脆弱,很害怕陌生環境和陌生人。

研究證明,怕羞心理產生的原因,除了與人的氣質特點有關外,環境和教育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過分怕羞,那麼就對工作、學習和人際交往不利了。因為過分怕羞的人常常比較拘謹,很難與其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怕羞的人常常比較怯懦、膽小。

怕羞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交往的增多,是可以逐漸減輕的。但是如果到了婚戀年齡還怕見生人,不敢與人接觸和交往,這就變成一種病態心理了。因此父母要注意讓孩子從小就不怕羞。

(1)父母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社交能力如果你的孩子怕羞,就讓他開始的時候在熟人的圈子裏多說話,然後到熟人多、生人少的範圍內去練習。這樣逐步發展,就可以走出怕羞的圈子了。另外,每到一個新場合,事先都做好充分準備,這樣可以增強信心,提高勇氣。

事實證明,“自我暗示法”是克服怕羞的好方法。孩子到了陌生場合感到緊張時,父母可以讓孩子采用暗示的方法來為自己壯膽打氣。例如把生人當熟人看待,怕羞心理就能減少大半。一個怕羞的人,如果能夠在陌生場合勇敢地講出第一句話,緊接著的就是流利的語言了。用自我暗示法突破起初的阻力,是孩子克服羞怯的一種有效措施。

孩子經過不斷的訓練,隻要敢於對怕羞說“不”,並且敢於實踐,就會走出羞怯的低穀,成為落落大方的人。隻要父母端正教育態度,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一般都能夠讓孩子的膽子大起來,並培養出健康的性格來。

眾所周知,孩子認識周圍的人和物是需要時間的。對於陌生的事物,連父母都會在觀察之後才會有更多的安全感,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孩子不願意別人抱,孩子在別人的麵前有點害羞,這是可以理解的。隻要孩子覺得習慣了,自然就會願意去接近,父母不用著急,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慢慢來吧!

(2)讓孩子學會交朋友兩三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交朋友了。通常都有兩三個固定的玩伴。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孩子與左鄰右舍或親朋好友的孩子多多聚會。如果孩子在遊戲中互相熟悉了,慢慢地就不會怕生人了。不過,小孩子是需要有安全感的,所以,一般父母都應該在一旁為孩子壯膽打氣,這樣孩子就可以放心大膽地玩了。讓孩子參加社交活動是訓練其膽量的好方法,這樣孩子可以交更多的新朋友,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如何跟其他的人友好相處。

(3)為孩子營造良好交友氣氛當然,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但是卻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氣氛去認識外界的人、事、物。父母不要四處說孩子怕羞,不用急著為孩子貼上害羞的標記,隻要慢慢帶、慢慢地引導,孩子就會懂得如何與外界的人、事、物接觸。還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問候的方式,並在親朋好友的身上做演練,這樣就可以減少孩子在別人麵前心慌意亂的情緒。爸爸媽媽應該注意不要將孩子與其他人比。這樣的比較,常常會打擊孩子的勇氣和信心,因此一般都會事與願違。

一個孩子如果害怕孤獨,離開夥伴就覺得心裏沒有著落,就會平時跟小夥伴說話都賠著小心,別人提出什麼要求,他就會趕緊答應,如果別人要什麼東西,他就會立即拱手奉送,有時甚至不等別人來要,他也會主動送上門去。這種孩子把東西給了別人以後,一般都是不會心疼的,自然就談不上後悔了。

(4)讓孩子不再依賴如果孩子是因為害怕別人不跟自己玩就不敢拒絕別人的要求,這就是人際關係依賴症的表現了。父母的教育重點應該放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上,要讓他學會獨立自主,學會“自己跟自己玩”,不要養成一種依賴別人的不好習慣。父母應該訓練孩子,即使他單獨活動的時候,也覺得自己充實,而不是總跟著別人跑。擺脫人際關係上的依賴性,孩子就有了獨立性,這樣,孩子拒絕別人就會水到渠成了。

(5)父母要理解孩子愛麵子的心理如果孩子比較好麵子,那麼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向孩子講清楚道理。孩子好麵子的問題如果不解決,孩子長大了有可能成為這樣一種人:

遇事總是因為放不下麵子,事後心裏又十分難受,精神上常常很痛苦,心理嚴重失衡。成人裏麵,這種人是不少的。要使孩子長大之後不成為這種人,父母首先應做出榜樣,該拒絕時就拒絕,千萬不要“死要麵子活受罪”。如果沒有拒絕,就不要後悔。父母做出了榜樣,向孩子講明了這個道理,孩子一般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拒絕別人。

一般來講,大多數孩子都能夠與別的小朋友和睦相處,一起玩耍,但是有些孩子孤僻、膽小、退縮,不願與別的小朋友交往、一起玩耍,更不願到陌生的環境中去,寧願一個人呆在家裏玩,這種現象稱之為“孩子退縮行為”。這種行為多見於5~7歲的孩子。

一個正常孩子,突然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裏,或遇到了驚嚇、恐怖的情景,常常會出現少動、發呆、害怕等行為,這是正常的,是孩子正常的適應性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慢慢適應新的環境,並且在今後的各種活動中會主動發展自己的能力。但是有退縮行為的孩子卻很難適應新環境。孩童時代的退縮行為如果不注意防治,不僅有可能延續至成年,而且還有可能影響到他們成年後的社交能力、職業選擇及教育子女方式等方麵。

根據國外報道,下列4種方法可幫孩子克服害羞心理。

(1)鼓勵孩子建立自信心當孩子表現得很有創意、很有愛心時,應加以勉勵,建立其自信。有了自信,克服害羞就簡單多了。

(2)避免當眾嘲笑孩子當孩子“不好意思”稱呼長輩或做其他事時,父母不要責怪或嘲笑,因為那樣隻會增加壓力,令他更退縮。

(3)引導孩子與其他孩子玩可以帶孩子欣賞其他小朋友遊戲,當他興趣正濃時,可趁機鼓勵他參與進去。

(4)不要因為孩子“害羞”就責備他害羞隻是一種行為,並不是疾病,不必太在意。

10.給孩子一個堅強的世界在各種各樣的性格當中,最優秀的性格是堅強的性格。具有堅強性格的人,自尊、自信、自強,有堅持力、自製力,不怕困難,勇往直前,在學習和工作中會不斷取得成功。

10歲的兒子執意要學騎三輪車,媽媽就對孩子說:“那好呀,你一定要堅持學會才行。”於是,媽媽就帶著兒子去學騎三輪。剛開始,兒子怎麼也騎不好,一定要媽媽推著他才行。後來,媽媽把他帶到有小朋友騎三輪車的場地去,先讓兒子看別的小朋友騎三輪車。

看到別的孩子騎得自由自在,兒子也想試一試。可是,他怎麼踩也踩不動,急得直叫:“媽媽,媽媽,幫我推一下。”

“你老讓我推你,所以你總是騎不動。你用勁往下踩就行了。”沒辦法,兒子隻好拚命踩,居然真的動起來了。但是,沒過多久就翻車了,兒子摔在地上,疼得大哭。

看著兒子坐在地上哭,媽媽也很心疼。但是,媽媽想到的是應該鍛煉孩子的膽量和意誌。於是,媽媽狠狠心對兒子說:“男子漢是不能哭的。

快站起來,繼續騎吧。”這樣,兒子隻好自己站起來繼續騎,這一次不僅學會了騎三輪,而且鍛煉了堅強的意誌。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早日成才,除了要進行智力投資外,可別忘了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因為孩子性格如何,直接決定了其一生的命運。

那麼,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性格,又如何培養呢?這是許多家長始終在不斷思考學習、摸索總結的事情。

(1)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著名作家朱自清說:“要讓孩子在正路上闖,不能老讓他們像小雞似的在老母雞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輩子沒出息的。”

家長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軟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舒適、平靜、安穩的生活,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方式,導致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萎縮。

一位中學生說:“我一直相信媽媽是非常愛我的,她希望用自己的肩膀為我擋住所有的風雨,安排好每一步路。可是,在她每天為我忙忙碌碌的時候,她不知道,我所有的勇氣和自信都丟失在這份特殊的關愛裏了。”

可見,要培養孩子成為強者,父母首先要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把握自己。

(2)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在公共汽車上,有人給一個5歲的小女孩讓座。孩子的媽媽卻對讓座的人說:“讓她站著吧,她已經到了該自己站立的年齡了!”

想讓孩子堅強,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來看待。隻有讓孩子自己去站立,他的雙腿才會堅強,他的意誌才會堅強。

著名科學家居裏夫人很注意培養孩子的堅強性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居裏夫人把大女兒帶到戰爭前線救護傷員,讓她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1918年,居裏夫人又要兩個女兒留在正遭到德軍炮擊的巴黎,並告訴孩子,在轟炸的時候不要躲到地窖裏去發抖。這種把孩子當成強者的態度真的使居裏夫人的孩子們成為了堅強的人。

(3)保持和增進孩子的身體健康所有的一切都必須是建立在孩子身體健康基礎上的。如果孩子身體虛弱,經常忙著打針吃藥,哪有時間和精力考慮其他。這時的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沒有信心,心情不好,必然怕這怕那,對人、對事積極不起來,性格,就很難堅強起來。相反,孩子的身體素質好了,自信心和勇氣也就容易樹立起來了,同時也能培養出堅強的性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