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決定成敗。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你將來成功的“細節”,小事往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品質與操守。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想做大事的人,但願意把小事做好的人卻不多。許多人並不明白,要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沒有一定的素質修養是不行的。隻有腳踏實地地做事,才是孩子成功的基礎。
在生活中,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極致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也就成就了大事。
1.每天讀書30分鍾書,作為知識的主要載體,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讀書使人充實,可以提高自身素養,改善思想,增長才能。你應該幫孩子找出他自己每天的30分鍾,最好是每天的固定時間。他唯一需要的是讀書的決心,有了決心,不管多忙,他一定能找.到這30分鍾。
高爾基曾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對於這個“階梯”的理解,應該是人們一生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件事情都通過自己的行動來獲得知識,那麼就隻能依靠書籍。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它記錄了人類幹百年來的每一點進步,通過閱讀不同的書籍,掌握各個時期、各個種類的知識,這就是讀書的真理。一個沒有書籍、雜誌、報紙的家庭,是缺乏學習動力的,人們隻有通過經常接觸書本,才能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在不知不覺中增長各種各樣的知識,才能不與社會脫節。
耶魯大學的前任校長海德雷說:“在各界做事的人,無論是商業界、交通界還是實業界,都這樣向我說,他們最需要的人才是大學學院培養的、善於選擇書本、能活用書本知識的青年。而這種善用書本、活用書本能力的最初培養,最好是在家庭中,尤其是在那些具備各類書籍的家庭中。”可見,一個家庭的藏書對於自己、對於孩子的未來是十分重要的。
一位原來隻是補習班講師的英文教師,後來成為一家著名英文雜誌的發行人,他說他一共買了三套英文百科全書,一套縮寫本隨身攜帶、一套放在家裏、一套放在工作崗位,隨時閱讀。他以隨時隨地提高自己為目的,也慢慢把自己帶向了成功之途。
聰明的青少年在學生時代就養成了一種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怎樣從一個汗牛充棟的圖書館中,辨別選擇書籍,以供閱讀。這種能力將對他的一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掌握了如何在圖書館裏尋找自己需要的書籍、資料,就等於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就像是一個工人善於選擇工具一樣。
一位前任的哈佛校長這樣告誡他的學生:“人若是能養成每天讀10分鍾書的習慣,則20年後,必判若兩人。”但是,讀書不能不求甚解,對書籍的鑽研是一個人從書本中獲取新知識的重要途徑。
南宋朱熹開創了中國儒學的一個新篇章,他大半生的時間致力於學術研究和教育工作,成就斐然。
朱熹讀書十分刻苦用心,與他同齡的孩子僅滿足於讀書、識字、背誦,他卻更傾向於用心去體會聖人所講的道理。他常常為一句話所含的意義而食不甘味,夜不安寢。一旦他領悟了各種道理,便又高興得不能自已。朱熹不僅讀書刻苦,而且非常善於總結學習方法。他喜歡博覽群書,但從不貪多貪快。他認為,讀書不明其中道理,就算讀得再多也沒有用。
早年他在讀《周禮》時,聽人說《周禮》的每一句話都仿佛從聖人心中自然流出,但當時不甚理解。後經多年研讀、揣摩,終於豁然開朗。他曾比喻說這就好像以前隻聽說糖是甜的,鹽是鹹的,今天親自嚐到了,才真正明白了何為糖甜、鹽鹹。他還形象地把讀書比做射箭,剛剛練習時,隻要射到箭靶上就行。但經反複訓練,最終要射中靶心,否則也就不能說學會了射箭。朱熹認為,讀書的目的在於弄懂書中的義理,而後照著這些義理去做。
他說,十七八歲時讀《孟子》,到20歲,隻能逐句去領會。以後才明白,書中很多長段是首尾相連的,不能割斷了它們的聯係,隻有把大段的文字綜合起來理解,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諦。
朱熹讀書還十分講究循序漸進的方法。他認為,讀書都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比如要先讀《論語》,再讀《孟子》;先讀《論語》的《學而》
篇,再讀《為政》篇。讀某一本書或某一篇文章時就要讀到把它弄懂為止,再接著讀下麵的內容。這樣,讀到融會貫通的地步,就可以說把知識學到手了。
朱熹不僅愛讀書,而且會讀書。他早年興趣廣泛,禪、道、楚辭、詩、兵法樣樣涉獵。但後來,他又轉向專攻儒家經典研究。這“一博”、“一專”,為朱熹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家長一定要讓孩子養成每天讀書30分鍾的好習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來仔細讀書,將為孩子今後的工作、生活帶來精神上的極大財富。
2.不懂就要問,培養孩子謙虛的品格。不懂就問,不恥下問,隻有這樣才能把學習搞好,也才能把人生過好。
今年周文進入小學高年級,爸爸觀察周文,發現他喜歡唱歌,喜歡聽歌,可是哪一首歌他都唱不到頭;他喜歡看足球比賽,可是卻從來不去學習和練習;一台收音機讓他拆了,卻不想著怎麼樣還原;但是他喜歡看書,性格好靜,因而爸爸認為他搞理科比較合適,於是爸爸便根據這個大的方向來激發他對科學的興趣。
周文有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就能夠促使他產生興趣。爸爸從這一點出發,注意在家教中引起周文的好奇心,而每一次好奇心的誘發又都是以身邊的科學為內容的。
坐火車時,爸爸問周文:“小文,你看這車窗外的樹為什麼往後跑呢?”“因為火車在往前開。”周文回答。“那你再看看遠處,遠處的那些樹木是往後跑還是往前跑呢?”啊,遠處的樹怎麼會朝前跑呢?整個大地看上去好像在圍繞一個看不見的軸在轉動。“爸爸,這是怎麼回事?”於是,爸爸給他講解了一番,引發了周文對運動現象的濃厚興趣。
在教周文學騎自行車時,爸爸問:“我要把一個箱子從外屋推進裏屋,這摩擦力是好是壞?”“不好,推起來費力。”周文回答。“那自行車輪子跟地麵的摩擦力是好是壞?”周文回答不上來了。爸爸就解釋說:“自行車後輪和地麵的摩擦力向後,那麼它的反作用力就是向前,推動自行車往前,所以人在車上踩腳蹬子,就可以往前行駛。”“那這個摩擦力是好的了。”
周文說。“不全是好的,前輪跟地麵的摩擦力又是不好的了。”
他們回到鄉下,爬山鑽溶洞看鍾乳石的時候,爸爸就對他講山、講水、講古跡;進城時,在公共汽車上,有位子他們也不坐,而總是站在最前麵看司機怎麼開車;洗衣服,爸爸也把周文喊過來看看,再用手指在漩渦中心的空洞處試試,告訴周文龍卷風形成的道理……爸爸這樣一次又一次利用周文的好奇心,進行誘導啟發,終於使周文初步產生了對科學的興趣。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由淺入深,把他產生的興趣鞏固下來。
對於培養孩子虛心好問的習慣,我們給父母的建議是:
(1)不讓孩子有依賴心理比如,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如果遇到了難題就問,父母不要讓孩子依靠父母解決。最好是做一些提示、反問,鼓勵他獨立思考,放棄依賴心理,因為做功課是他自己的事。
(2)培養孩子謙虛的品格不懂就問,不恥下問,隻有這樣才能把學習搞好。
(3)要啟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當孩子發現書上有不懂的問題,問為什麼時,父母要耐心回答,還要稱讚他能虛心好問。有的孩子學習上怕苦怕難,一遇到難題就問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怎麼做。這時不能直接告訴他答案,要鼓勵他自己動腦筋去想,要啟發他自己去解答問題。
3.凡事都要愛動腦筋,善於思考將讓孩子受益一生。因此,父母必須重視對孩子的思考習慣和能力的培養。
思考是學習知識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父母要從小訓練孩子思考的習慣,這樣才能使他們在學習中日有所得。
王羽每次做家庭作業時都要媽媽幫忙,媽媽幾乎每次都說他:“你都已經上四年級了,做作業時要先自己動腦去想,實在想不出再來問我。”
可王羽總是纏著媽媽,在媽媽幫助下才能完成作業。對此,媽媽很無奈,不知該怎樣糾正兒子這個毛病。
學習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不經過思考的學習,一種是經過自己思考的學習。我們可能有這種體驗,沒經過思考的東西,即使學了,也會很快忘得一幹二淨。學習理解了,加上自己的思考的東西記得最牢,往往會一生受用無窮。這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道理。
而孩子們現行的學習方式,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主要是第一種,也就是不經過自己思考的學習,原因當然有教育本身的問題,也有孩子自己的問題。在孩子所接受的學習和教育中,有些知識根本不需要思考或者根本不容許孩子去思考,家長和老師們往往隻關注孩子記住了多少內容,考了多少分,而不注意留心孩子是不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會懶得去思考。如果這種傾向不能得到扭轉,那麼這一代孩子仍然是缺乏創造力的。
學會思考,是孩子的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應當始終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知識放在首位。
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和能力,需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下麵就是培養孩子思考能力的具體方法:
(1)培養孩子觀察的習慣觀察會把孩子帶進問題的世界。在孩子提問的過程中,他的思考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2)認真回答孩子思考中提出的問題有些孩子愛琢磨事情,隨後會提出一些問題。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別以無聊或荒誕來定論,而應該認真加以對待。
(3)經常讓孩子領悟到事物的相對性絕對的東西一般不需要思考,也不容易引起思考的興趣。在遇到外國人的時候,家長可以問孩子:“在我們的眼中,對方是外國人,在外國人的眼中,我們是不是外國人呢?”還可以讓孩子領悟到前後、左右、上下等都隻有相對的意義。
(4)經常讓孩子領悟到事物的可變性孩子知道大熊貓喜歡吃箭竹,父母可以告訴他,遠古時代,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孩子見到毛毛蟲,會又害怕又厭惡,父母可以告訴他,美麗的蝴蝶就是醜陋的毛毛蟲變的。這樣不斷地給孩子指出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時間、地點發生的變異,孩子的視野就會開闊起來。
(5)經常讓孩子報告他的新發現如果孩子報告說“我發現火苗總是向上的”、“我發現木塊在水裏是浮著的”等,父母應該熱情地加以鼓勵和表揚。如果孩子沒有發現什麼,就要經常啟示他某個事物、某個現象,讓他逐漸有所發現。
4.培養孩子的注意力,防止走神孩子注意力的發展是成人教育的結果。家長要了解自己孩子在注意力方麵的優缺點,配合幼兒園和學校開展注意力培養方麵的工作,就能更好地開發孩子的智力。
李爽小時候跟祖父母同住,盡享祖輩的寵愛。李爽對學習從來不主動,無論上什麼課都不集中精神,尤其是讀書、寫字、算術,回答老師的問題時總是答非所問。他對英語學習還是比較喜歡的,因為他兩歲多的時候就參加了英語興趣班,接觸過英語。
今年夏天,李爽報名上重點小學時要進行考試,媽媽懂得些教育知識,讓他練習應考,他死活不願做,著急的媽媽找了一名家教。但是,家庭教師在給他講解問題時,李爽的注意力始終很不集中,常常講不到3分鍾就得停下來,等他開一下小差才能繼續下去。
李爽是個聰明孩子,他想學的東西都能學會,他不想學的時候,往往是因為被其他事情吸引。當其他孩子學習的時候,他能夠專注於自己的事情。李爽還有個毛病,上課時,他會做些跟大家不同的事情。例如上畫畫課,他不等聽完老師的講解就自己開始動手畫,畫的內容並不是老師要求的主題,而且表達得也不好,顏色搭配不協調。比如有段時間他特別喜歡深顏色,就會把整幅畫塗成黑色、紅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