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猶太人的思路跟一不一樣(1)(3 / 3)

小約翰哭著跪到坐在對麵沙發上的媽媽懷裏,媽媽也隻是說:“可憐的上當受騙的小約翰……”

猶太人認為這不是殘忍,而是正常的。他們說:“像這樣重複幾次,爸爸也不可相信,這樣他們以後自然就不會輕信任何人。”

這種隻信自己的思想,是孩子們獨立意識形成的基礎。

猶太人知道,商場中無處不陷阱,如何避開陷阱,如何設計陷阱,是經營者不能不上的一課。

梅裏特兄弟是德國移民美國的,定居在密沙比。辛勤的工作,兄弟倆積攢了一筆錢。後來,他們意外地發現,密沙比有豐富的鐵礦。兄弟倆決定秘密行動,成立鐵礦公司。他們不動聲色地收購地產,順利成立了鐵礦公司。

洛克菲勒早就對這個鐵礦垂涎三尺,而當他準備動手時,梅裏特兄弟的鐵礦公司已經開始經營運轉。他在等待時機,他決心得到這個鐵礦。

1837年,經濟危機籠罩美國商業,市麵銀根告緊,同許多公司一樣,梅裏特兄弟的鐵礦公司也陷入了危機的漩渦之中。兄弟倆愁眉不展,本地的一個牧師來到他家。兄弟倆恭恭敬敬地將牧師請到家中,當作上賓,在閑聊中,梅裏特兄弟不自覺地談到了現在的經濟危機,並對牧師說鐵礦公司也陷入了危機之中,資金周轉不靈。

這位“熱心”的牧師說:“你們怎麼不早些告訴我呢!

兄弟倆聽了這話不禁喜出望外,對牧師說。“您有何高見?”

牧師說:“我有一個朋友,看在我的麵上,他是可以支援你們需要的周轉資金。”

兄弟倆說:“您真是個好人,真不知拿什麼感謝您呢!”

牧師問:“你們要多少錢?

梅裏特說:“42萬元。”

牧師很快就寫了封借42萬元的介紹信。

兄弟倆問:“那麼利息怎麼計算呢?”

牧師大方地說:“我怎能要你們的利息呢?這樣吧,比銀行利率低2厘。”

兄弟倆簡直不能相信,有這樣的好事降臨在他們頭上。

牧師拿出筆墨寫下一張借款字據:“今有梅裏特兄弟借到考爾貸款42萬元整,利息3厘,空口無憑,特立此為證。”

梅裏特兄弟念了字據,覺得沒有什麼遺漏後,便在字據上高興地簽了字。

半年之後,這位牧師又來到梅裏特兄弟家裏,一進門,他十分嚴肅地對兄弟倆說:“我的朋友是洛克非勒,他早上給我來了電報,要求馬上收回那42萬元貸款。”

梅裏特兄弟此刻哪來的42萬元償還呢,隻好被逼上法庭。

原告律師說:“借據寫的是考爾貸款。考爾貸款是貸款人隨時可收回的貸款,所以它的利息要比一般貸款低,根據美國法律,借款人或者立即還清所借款,或者宣布破產!”

在這種情況下,兄弟倆隻好宣布破產,將產業出賣,買主當然是洛克非勒。作價52萬元。

梅裏特兄弟在創辦鐵礦公司之前知道嚴守秘密,恐有人捷足先登。這一步走得對。然而,當鐵礦公司辦起來之後,他們卻放鬆了警惕,鐵礦依舊為許多人豔羨的。

在困境中,誰都希望有個人能拉自己一把,而步入商場,人人為利而來。久不來往的牧師突然來了,且如此慷慨大方地提出予以幫助,在這個時候,梅裏特兄弟已經為資金的短缺而弄得焦頭爛額,有人相幫的驚喜衝昏了他們的頭腦,失去了作商人應有的警惕,這一點是十分可悲的。

當提出貸款之後,那利息是如此之低仍未能引起兄弟倆的懷疑,這不能不說是可悲的。且借據上也未寫明借款期限,兄弟倆就在這種不應粗心的地方粗心,終於拱手出讓了自己苦心經營的鐵礦公司。這個教訓是慘痛的。

猶太人認為,要信守誠實之道,不可用欺騙的手段獲利,同時要防止別人欺騙你。

3.絕不在一棵樹上吊死

能變通者才能生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準則,不僅適用於上古時代,同樣也適用於科技文明的現代社會。不論是生物學家還是經濟學家都承認,在一場激烈的競賽中,凡是不能適應者,都會被淘汰。

商場如戰場,刀槍本無情,如果一個人在作戰的中途倒下,則顯示其生存的條件不夠。而溫州商人的特點就是頭腦活,能準確地進行市場定位,而且絕不在一棵樹上吊死,見到什麼市場前景好,認準了立即調轉槍口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