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什麼時候,需要人們忍耐的人與事物都有很多,而引誘人們感情用事的人和事物也太多太多。因此人們要修煉自己控製感情和管理情緒的能力,要注意在做決策時不要受感情左右,而是根據需要來決定,你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如果說你真的想成功的話,那麼你一定要掌握並保護自己的機會,而且還要設法去創造機會。
對於大多數成功的猶太人而言,苦難是他們揮之不去的記憶,正是這種苦難的經曆造就了他們日後的成功與輝煌。我們在仰慕其光彩照人與富有闊綽的一麵的同時,不應該忽略猶太人曾飽嚐的困境和苦難,更不該無視他們在苦難當中頑強和忍耐的精神。他們在等待著機會,尋找著人生陡轉的突破口。
4.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
猶太人的思想裏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他們能夠想人所不敢想、做人所未能做。麵對一個常人看來難以解決的問題,猶太人總能以其創造性兼跳躍性的思維,打開一扇通往財富之路的成功之門。
利昂·赫斯是美國猶太人中新出現的一個石油富豪,在美國的大富豪中位列第21名,控製著頗具規模的阿美拉達赫斯石油公司將近22%的有表決權的股份,擁有的財產據計算在2億至3億美元之間。
在1981年之前,阿美拉達赫斯石油公司一直使用國外進口的高價石油,同時享受著政府每年2億美元的補貼。但從1981年起,美國政府取消了國內石油價格管製,國內石油與進口石油的巨大差價不複存在,價格補貼也就同時取消了。這麼一來,赫斯也開始為自己進口的石油價格犯愁了。解決問題最簡便的辦法,就是向有關國家的官員行賄,爭取優惠價。
這種做法是石油行業中司空見慣的,一些大石油公司也都走這條捷徑,隻是大都采用各種財會手法來掩蓋諸如此類的付款,不讓主管機構查實。
赫斯比他們都聰明,他選擇了一種遠為直接的方法:他在給股東們的信中告訴他們,“這一筆筆數額可觀的款項隻從我個人的基金中支付”。而且這筆基金本身也不作為業務開支在他個人應納稅款中扣除。
這就是說,赫斯是以個人的錢在為公司業務鋪路。不單如此,他還得為這筆鋪路費交納個人所得稅。美國政府對行賄的有關規定,是在企業法人行為層麵上的規定,對於個人之間的饋贈是完全不適用的,更何況饋贈金本身的稅額已經完全付清。這樣一來,赫斯就幹幹淨淨地避免了涉嫌有爭議的法人行為,更準確地說,行為本身仍然存在,但已不是法人行為,赫斯也沒必要再把付款的去向向股東們說清楚了。不過,隻要“饋贈”還在送出去,優惠價的原油就會流進來,公司就能掙大錢,赫斯個人的腰包就會隨之鼓起來,他的個人基金也不會枯竭。最後,美國政府也可以一方麵禁止行賄、一方麵又分享行賄帶來的利益,而股東也樂得讓赫斯用他自己的錢為他們謀利益。
赫斯沒有宣傳政府有關規定無效,但卻以自己的方式使它完全不適用了。
猶太商人明白:有人有智難換錢,有人有錢難換智。有人卻讓錢生智,讓智生錢。商場,盡管時代和內容都有根本變化,但它仍是智慧較量的舞台,古人的智慧仍可回爐重造。
普洛奇是美國食品大王,是億萬猶太富翁,在他15歲時,家中無力供其讀書,他隻得去給別人打工。有一天,他的老板讓他去完成一個任務,把20簍受損的香蕉推出去。香蕉完全沒有問題,仍然可口,隻是外麵的皮太熟了,顏色不好看。老板說隻要賣出去,價錢可以隨意。
當時,香蕉市價是每4磅3毛,老板讓他每4磅賣2毛,如果銷不出去可以再降低價格。但是普洛奇沒有照老板的話去做,他把香蕉成山似地擺在門口,然後,大聲叫賣:“阿根廷香蕉!””
其實根本沒有什麼阿根廷香蕉,但是這個名字蠻有味道,聽起來非常新鮮,一大群人馬上圍過來瞧著這堆長得比較困難點的香蕉。
普洛奇對“聽眾”解釋說:這些樣子古怪的香蕉,是一種新品種,產地在阿根廷,美國是第一次銷。他說為了優惠大家,打算以低價出售,每磅10美分。其實,這個價錢比一般沒有受損的非“阿根廷香蕉”貴出一倍!
追求新奇的美國人,聽到普洛奇的拍賣,一轟而上,不到一個上午就把所有的香蕉搶購一空。